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Oliver Hirschbiegel 換了位置,換了腦子/WORDS:吳至歪

德國電影《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2001),改編自小說家Mario Giordano的小說《黑盒子》,於2010年被好萊塢翻拍成《叛獄風雲》(由奧斯卡影帝Adrien Brody和Forest Whitaker雙影帝連袂主演)。

 

由科學家籌辦一個探究人性心理與精神的實驗,以賞金作為誘餌,招募分屬各行各業、清一色沒有前科的社會人士,在密閉空間裡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一是握有權力的「獄卒」組,另一組則是三人一間牢籠的「囚犯」組,為期兩週左右的時間,觀察他們的互動方式的異變,從初來乍到時對陌生人友好的寒暄,在分組後囚犯組被「去名」以編號相稱,五天內就有囚犯出現「權威服從」的反應,而主角「77號」卻對規則和威嚇置若罔聞,在權力與絕對優勢受到強力挑戰之下,人數較為精簡的獄卒組,也漸漸變得張牙舞爪…被獄卒視為眼中釘的「77號」,肩負特務在身、也只能勢單力薄的螳臂擋車…

 1a4365  

我還沒看過《叛獄風雲》,無從比較不同版本的高下,但劇情會讓我直覺地想起米澤穗信的小說《算計》,同樣都是密閉空間裡進行所謂的「人性實驗」,不過可能是因為載體的相異,相較之下,《算計》的「規則」與「獎金」的設定較為複雜,因此參與者會有「潛規則」的漏洞可鑽。而《死亡實驗》裡的參與者偏向一翻兩瞪眼,被分到獄卒組的限制,除了不能直接訴諸於拳腳相向的暴力,可以藉由體罰方式達到懲戒的目的,實質意義上也相去不遠。「權力使人改變」是自古以來的明訓,因此獄卒組將人性的醜陋面表露無遺不會教觀眾意外,這邊我想探討的是囚犯組的心態。


就分配上來說,囚犯組除了人數多於獄卒外,其餘就無優勢可言;然而吊詭的是,兩組領到的獎金是相同的。這也解釋何以囚犯組在處於密閉空間、對於自由與時間感喪失所滋長的焦慮外,囚犯組難以抱持著「就讓時間靜靜流過吧…」,盡可能保持著平和的心境;畢竟報酬也沒有比較優渥,平平是參與者,實在找不出理由要對獄卒組的發號施令概括承受,一旦獄卒要用規則或是權力相逼,自然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而加以反抗。
1a345  

回到電影本身,「人性實驗」的故事,在初期大多都會讓人目不轉睛,《死亡實驗》亦不例外。到了中段,或許是在細節上的設計不夠完備精細,難免會感到有些單調疲乏,不過隨著獄卒組的「瘋狂大暴走」,縱使不到劇力萬鈞的程度,但要重新拉回觀眾的集中力已然綽綽有餘。

《死亡遊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藝復興 的頭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