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2011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騎單車的男孩》(Le gamin au vélo ,2011),是我首度欣賞比利時著名導演兄弟檔達頓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的電影、深感自己孤陋寡聞啊!達頓兄弟曾以《美麗蘿賽塔》、2005年的《孩子》更讓他們成為坎城史上第六組擁有兩座金棕櫚大獎的導演之列,達成許多導演難以望其項背的記錄、堪稱比利時之光!
劇情介紹(此段轉載開眼電影網):
本片為達頓兄弟第八部長片,榮獲2011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天才童星湯瑪士多西特、西西迪法蘭絲、傑若米何涅與尚皮耶李奧主演。
被送到教養院的12歲男孩希利﹙湯瑪士多西特飾﹚,處心積慮地逃回家,卻發現父親早已不告而別,而心愛的腳踏車也被賣掉了。被遺棄的他為了尋找父親,走投無路下認識一名善良的美髮師珊曼莎﹙西西迪法蘭絲飾﹚,並住進她的家中。珊曼莎對他伸出援手,幫他買回單車,並協助打聽到希利爸爸的下落,但是希利的爸爸生活拮据,根本無力扶養他。天真的希利以為只要有錢就可以回到爸爸身邊,與鎮上的小混混一起勾拐搶騙,讓珊曼莎非常失望。試圖想改變希利的珊曼莎是否能帶領希利找回人生新方向?
在達頓兄弟的電影中的主角往往是社會邊緣人,但他們從不試圖去主觀地批評或質疑,鏡頭總是相當冷靜客觀、毫不煽情,並以大量特寫細膩地捕捉住人物肢體外、不經意流露出的心理。由於達頓兄弟實在太會說故事,常在娓娓道來時,總能震撼人心、發人深省。
(接下來的觀影心得有爆雷哦!)
《騎單車的男孩》在描繪一個紅衣金髮的白人衝動男孩的青春成長電影,說它是躁動加強版與社會派版的《四百擊》也不為過。 它還是一部典型而凝鍊的三幕劇,用幾個重大轉折劃分幕與幕之間。第一個區塊是男孩希利卡圖找腳踏車與遭受被父親棄而不顧的震撼→男孩被惡名昭彰的不良青年利用洗劫派報社父子檔、由於事件處理的不完美而被喝斥拋下車,猛然醒悟自己唯有的歸宿是珊曼莎→與派報社父親和解後派報社兒子不期而遇的報復。
雖然中譯片名名為《騎單車的男孩》,然而全片最具衝突性與微妙的戲,場景都恰好在汽車裡。其一是當自認自顧不暇地父親殘忍說出:「我不想再見到你」、男孩在珊曼莎車裡先是壓抑靜默;珊曼莎摸摸他以示安慰,他將肩膀猛力一甩、狂暴地撞車窗車門,隨後癱軟跟痛哭。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段劇情不像表面上那麼單純︰「哦!男孩被父親遺棄以至於很傷心、因此他抓狂了」。事實上抓狂的原因,痛徹心扉的傷心自然是免不了,但另外一個緣由是,他感到極盡丟臉、情何以堪,至少可以明確地說,他的憤怒有一部分來自於此。他一清二楚,這麼一來,連他所敬愛的珊曼莎也知悉他是個「被親生父親如垃圾般丟棄的小孩」,這使他幼小心靈受挫、在寄養他的珊曼莎面前抬不起頭來。另一段重頭戲,則是男孩沒開手機又撒謊,珊曼莎與她的男友吉爾也察覺事有蹊蹺而責備他,硬頸的男孩又犯了牛脾氣、死也不吐實,吉爾不由得衝口而出:「不要讓他住了。」。這下反倒令莎曼珊錯愕又不滿:「你怎麼可以這樣說?」「他走還我走?」「你走!」。
「父性的缺位」也是電影很重要的隱含象徵,與珊曼莎的聖女光環相互觀照、大相逕庭。無論是對男孩漠不關心的親生父親、潛意識多少將男孩視為小電燈泡的珊曼莎男友、先打開男孩心防再進而利用男孩犯罪的不良青年。(派報社父子檔在面臨危機時、人性的私心也原形畢露)。
達頓兄弟在《騎單車的男孩》創造了聖母般的角色,相形之下,小男孩還比較有人味;有一段他在模擬犯案步驟時跟不良青年的對話。
「你要500歐元嗎?」
「不要。」
「那你幹嘛做?」
「為了朋友。」
其實12歲的男孩,多少有點基本的金錢觀念與法律觀念(好歹會意識到是犯罪行為吧!),他之所以會分文不取的幫不良少年犯案,除了認識「好像很罩的大哥哥」後,感覺孤獨感找到依靠、想藉此相挺回報外,還有一個恐怕連他自己也不甚明瞭的潛在目的。那就是藉由原始的暴力攻擊,替混亂痛楚地情緒找到出口;不僅僅是渴望撫平被遺棄地深沉恐懼感,更重要的是,宣洩確定與父親關係不可能破鏡重圓後、宛若快要湧出喉嚨般的憤怒。即便他年紀還小,他也知道自己無法將憤怒轉嫁給珊曼莎,畢竟他很清楚的明白珊曼莎是真心地心疼他、照顧他。
電影散場時,聽到有觀眾說:「首映的結局這個樣子,要怎麼推薦給朋友啊!」,聽他的說法,大概是好萊塢多數千篇一律電影的死忠觀眾。《騎單車的男孩》戛然而止的收尾,究竟是好是壞自然因人而異,其實我理想認為的首尾法是再剪一個男孩抬起車頭的騎車鏡頭,象徵著男孩短短時間歷經巨變而成長、未來可期新生活的昂揚,不過這麼一來電影力圖營造的寫實氛圍又會稍稍失真;畢竟頭尾呼應的精雕細琢,一旦刻意便會流於矯揉造作。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片中的音樂甚少,而配樂鋪排的時機均是在短促而在劇情轉折後、反倒是踩腳踏車發出的聲響與街頭的音效聲劃破風聲而迴盪著。
整體而觀之,《騎單車的男孩》是值得推薦的、一部帶有藝術感的青春成長劇情片。
《騎單車的男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