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勃瑞福/益智遊戲  WORDS:吳至歪

執導第一部電影《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1980)即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演而優則導的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執導的第四部作品《益智遊戲》(Quiz Show,1994)入圍了第六十七屆(1994年)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角四大獎項,可惜的是四項均鎩羽而歸。(當年的最佳影片得主是家喻戶曉的《阿甘正傳》)。

 

故事改編真實的事件,劇本改編自Richard N. Goodwin的小說。描述1957年風靡全美的益智遊戲《21點》,猶太裔的參賽者赫伯(John Turturro)鋒頭正健,不過收視率卻逐步疲軟。電視台高層跟廣告贊助商有鑑於此,想要換掉赫伯、唆使他放水答錯連小學生都答得出來的簡單題目;替代的人選是外表英挺、文質彬彬,出身紐約書香世家的大學助理教授查爾斯范多倫(Ralph Fiennes)。道德意識作祟的范多倫,從一開始的不願配合造假到泥足深陷,沉浸在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地虛榮中,人氣正夯的他甚至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對平步青雲的范多倫眼紅吃味、忿忿難平地認為自己是由於猶太裔身分才被做掉的赫伯,遂到法院揭發秘辛;另一方面,華府國會監督委員會律師、節視節目忠實觀眾的李察古溫(Rob Morrow)對節目真實性生疑,著手調查節目有無暗中動手腳。究竟這是一場公平的競賽,還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情境劇」呢?

 

從故事的時代背景來看,《益智遊戲》分明是部懷舊電影,卻忠實地反映出古今皆然的虛華與謊言的絕對勝利。

贊助商健力士的老闆大言不慚地說:「觀眾都是很健忘的,電視台、製作人很快就能東山再起,不出多少時間益智節目就會捲土重來。」

製作人包庇了事先放水內情的電視台老闆與贊助商、聲明這只是他個人的行為,進而堂而皇之地說:「我們只做錯一件事,就是節目太成功了。幫報業媒體製造新聞、電視台和贊助商獲利、參加者獎金優厚、民眾看得開心、到底誰受到傷害?滿足大眾就像你們一樣(指法院)。益智遊戲不是公共事業,只是娛樂;我們不是罪犯,只是搞娛樂的。」

502-2.jpg  

勞勃瑞福的《益智遊戲》,表面上指涉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課堂-電視」的龐大影響力、電視台輕而易舉地隨意操弄塑造媒體新寵兒,某種程度也暗渡針砭對美國社會大眾與文化強烈的抨擊與不齒。范多倫從堅拒不願作假→配合作假→沉浸在情境劇頭號男主角的光環。之所以食髓知味,從窮助教變大富豪還是比較後頭的事,首先是他受到了民眾的爭相吹捧、單一個禮拜就有11名女孩向他求婚,成為萬眾矚目的萬人迷就像吸毒似的,一旦上了癮、往往就脫不了身了。他本性純良、猶如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從他出庭前主動央求父親的陪伴,可以看出他從小就被家庭保護的很好。從知悉節目被調查後,他一方面覺得問心無愧(答案是自己找的、何況我本來就能應付絕大多數的題目)、自小良好的教育又使他隱約感到良心不安,從與製作人的針鋒相對便可見端倪:
「你沒做錯,所有人都知道魔術都是騙人的。」「這完全是兩回事。」「這是娛樂」。「我是大學教授。」

而至於赫伯對節目弊病的揭發功不可沒,然而他的虛華比起范多倫,不遑多讓。真正令他感到憤慨不已的不是他被拉下馬(畢竟他也是被相同手法被捧成上位、獎金也確實有入袋),而是製作單位居然要他敗在195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超簡單題目上頭(當年可是1957年)。他哭喪著臉說:「讓我錯在物理題、拜託不要是電影題,敗在這種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問題!」,在對照後來電視台對他的不聞不問、沒有做到讓他上另一競賽節目的承諾。面子掛不住、一口咬定美國白人對猶太人打壓,加上對成為電視明星極盡嚮往的他,基於種種的私人因素,才會承擔風險起而揭弊。赫伯妻子在得知赫伯參賽時亦是事前知道答案,與他發生爭執,他衝口而出:「我爸常說有志者事竟成,難道這句話老實嗎?」,深有同感啊!

 

現今電視的影響力已漸漸被網路所取代,但某種定義上來說,擁有傳播的優勢的媒體,依然扮演著牢不可破的知識與訊息傳遞者的位置。身為發聲者,責任至關重大,等同於感應的到的「神」。誠然,憑藉一己之力可以選擇關上電視、不用網路,但四面八方與自己有互動的人們照樣看電視、用網路,所接觸的到的價值觀、各式各樣的資訊,源頭仍舊是相同的,除非遺世而獨立,否則終其一生無法擺脫。

這也是為什麼當主角律師在聽到製作人為了能另起爐灶、說造假全是個人的意思,聽不下去而起身;有民眾恭喜他逮到范多倫的小辮子,無奈的他有感而發:「我想逮到的是電視的毛病,結果發現我們全都受控於電視。」

《益智遊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藝復興 的頭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