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因為數位音樂下載普及的關係
唱片市場急速的萎縮
已是不爭的事實
淘兒倒了
連玫瑰跟大眾也在苦撐
很喜歡說唉呦的周先生開砲了
這些都並不是在台灣獨有的特殊現象
事實上
國外的大型唱片行也一家家關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
大概是全球唱片第二大市場日本的衰退吧
在前幾年
日本那時候mp3儘管已經普及了
(聽說街頭甚至有付費可以下載歌曲的機器)
一年還有約十幾張專輯賣破百萬
甚至是數百萬的銷售量
現在能賣超過二十萬
都已經可以說是大賣
可以預見的
實體的CD即將如同當年的黑膠唱片,錄音帶一樣
走入歷史
已經四年沒有發片的Radiohead
在2007年的10/10號
推出第七張專輯In Rainbows
這個走在眾人前方
已經被神話的搖滾樂團
這次再一次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
履行了EMI六張專輯合約
這次Radiohead不交給任何唱片公司發行
由自己來發行
而且不是發行實體CD
是在官網提供歌迷下載
同時發行了一套Discbox
除了有In Rainbows實體CD
另一張包含了八首新歌與數位圖片的Bonus CD
還有兩張十二吋的黑膠
在下載的部份
價格由樂迷自訂
你可以個好幾百甚至更多
也可以不花一毛錢!
一向富有實驗精神的Radiohead
這次的新實驗
也為音樂界投下震撼彈
變成了一個焦點話題
持續發酵中
而根據了初步的統計
有超過一半的樂迷願意付出10英鎊(台幣約676元)下載
還有人付公定的最高價99英鎊(約台幣6700元)來下載
目前已經超過120萬人次下載
不過數據顯示有62%的人沒付半毛錢
根據網路監管公司comScore針對全球200多萬人的研究
樂迷願意用網路下載購買電台司令專輯的平均價格是6美元(約台幣194元)
(p.s數據資料參考雅虎新聞)
負責幫樂團與唱片公司簽約的TAXI公司執行長拉斯考認為
有雄厚樂迷基礎的樂迷才能夠這樣做
當然Radiohead是如此
但拉斯考也說:「問題是,新的歌手根本沒有闖蕩過樂壇,也沒有花過時間來建立樂迷基礎,未來他們如何能夠利用這種隨你高興付費的網路歌曲下載模式?」
我認為現在音樂數位化是必然的
趨勢是很明顯的
因為MP3已經強勢的壓過了實體CD
如同當年錄音帶壓過黑膠
CD壓過錄音帶一樣
我也不喜歡沒有實體CD,必須用滑鼠鍵盤來下載的冰冷感受
但卻不得不接受這是個時代推移的變化
所有人都看的出來
我不相信那些傳統的大唱片公司看不出來
但問題來了
看的出來為什麼不尋求因應對策
去做一些改變來試著突圍
這點實在令人費解
彷彿坐以待斃
等著被數位音樂的洪流所淹沒似的
Radiohead這次的出擊
無疑是給這些過往噱錢噱得飽飽的大唱片公司老闆
一記響亮又結實耳光
"不要再做發財夢,醒醒吧"
不過我也認為
確實現在數位音樂花錢下載的市場是不成熟的
因為現在免錢的抓歌軟體那麼多
不過今天跟進的大咖越來越多
地下咖也一起來
我不覺得是完全絕望的
當初CD出來時
錄音帶一捲只要一百多
CD卻要三百多
也是很多人都在嫌太貴
不也是普及了嗎
數位下載付費
只是需要的時間
而且可能是比預期中還要久的時間
當然
數位音樂付費下載
觀念的養成是重要的
而且需要相關法令來保護
下載才不會變成那麼曖昧不明的行為
不過前提是決策者要"快"
下載已經變全世界運動
現在沒有人來試圖改變
再過幾年
也已經不可能改變了
假使能夠確立數位音樂付費下載機制
很可能是永久運作了
畢竟網路不像黑膠,不像錄音帶,不像CD
連堪稱音樂撥放器經典的SONY WALKMAN
現在不都變成IPOD?
這些終究是時代性的產物
網路卻是會永續下去的
真能普及的話
線上與地下的藩籬將被打破
也不用再忍受唱片公司
發一些莫名奇妙的歌手
樂團可以自己找錄音室製作
丟在自己的專屬樂團網頁
自製MV放在youtube等等
如果結合好的行銷
或許一些潛伏在地下的樂團,歌手
真的能夠在網路上累積人氣
靠著下載還有表演
穩定經營下去
這些都不是什麼遙遠夢想
而是有方向的願景
不過就算國際真的往這方向前進
台灣大概慢個好幾年,甚至十多年以上
不管藍綠誰當選
政府壓根不會去注意藝術這一塊
台灣是學歷國家
所以可以忍受讀完那些鳥東西的人
出社會就屌了
忍不下去的人就吃鱉吧
但是把最青春的歲月
都花在這上面
老了再來爽
真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到了一定的年紀,體驗任何事很難有所謂的感動了不是嗎
像之前好像是幾個復興商工的學生
在國外參加美術方面的比賽
拿下大獎
台灣由於沒有制定相關獎勵辦法
根本也不能給予什麼實質上的鼓勵
學生大概只能拿獎狀回家”自我安慰”
當然不是說搞藝術一定要花錢
但是起碼要有基本的錢卻是真的
你可能會說文字不用花錢
所以當作家不用經濟基礎吧?
但其實如果今天一個要當作家的人
起碼也要花不小數目的錢投資在書上吧
甚至像國外很多出版社會提供知名作家題材費
用意就在於譬如說要描寫一個地方的風景
最好是親自到這個地方一趟
不用看著地圖風景照憑空瞎扯
再加上旅行也可以刺激一些靈感
所以其實連當作家都需要基本的經濟基礎
Radiohead在音樂上面
扮演著實驗家的角色
這次獨立付費下載
更是讓眾家唱片公司老闆臉色發青
數位音樂付費下載
對所有音樂人來說
不論最後能不能有越來越龐大的市場
(當然短期之內是不可能的)
但音樂人肯定會忍不住想像吧
不用等唱片公司簽
不用看唱片公司臉色
自己來搞行銷等等
有點對抗資本巨獸的味道
但其實如果真的是這樣
行銷好像就超越了音樂本質
變成最重要的一塊了
(矛盾的是行銷就是資本家最重要的一環)
像是
“如何讓音樂被台灣樂迷,或是世界各地的樂迷發現?”
“如何經營包裝出有魅力的樂團形象”等等
不過如果真的有哪組樂團或歌手
在未來某一天
有樂團或個人靠著數位音樂付費下載成名,賺到了錢
當然
從音樂家也變成了音樂資本家
當初的支持者
可能又會跳出來說
“這樣不對喔”
看來搞藝術
不窮一輩子的話
都好像會被批評背棄了原來的自我
好像搞藝術就該窮一樣
但這樣的觀念仔細想想
也夠詭異啊
我沒有經歷過黑膠時代
但是經歷過錄音帶跟CD的時代
青少年期的我
看著搖滾團充滿藝術感的專輯封面
深深感覺到專輯封面
有時候也蘊藏著力量
會有種觸碰到樂團某種核心的錯覺
甚至有純粹覺得封面很帥買下CD的經驗
然後回家小心的拆著CD
看著封面跟歌詞
按下撥放鍵
開始一趟未知的神祕旅程
這種樂趣現在的青少年真的已經無法了解了吧
如今蘊含感情的黑膠,錄音帶,CD的時代已經結束
還是會有些落寞吧
現在轉眼間已經是數位音樂的時代
數位音樂的市場只會擴大,不可能縮小
但正因為是數位音樂的時代
也因而讓更多音樂人有舞台,有機會出頭
人生啊
還真的處處都是矛盾
你覺得呢?
因為數位音樂下載普及的關係
唱片市場急速的萎縮
已是不爭的事實
淘兒倒了
連玫瑰跟大眾也在苦撐
很喜歡說唉呦的周先生開砲了
這些都並不是在台灣獨有的特殊現象
事實上
國外的大型唱片行也一家家關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
大概是全球唱片第二大市場日本的衰退吧
在前幾年
日本那時候mp3儘管已經普及了
(聽說街頭甚至有付費可以下載歌曲的機器)
一年還有約十幾張專輯賣破百萬
甚至是數百萬的銷售量
現在能賣超過二十萬
都已經可以說是大賣
可以預見的
實體的CD即將如同當年的黑膠唱片,錄音帶一樣
走入歷史
已經四年沒有發片的Radiohead
在2007年的10/10號
推出第七張專輯In Rainbows
這個走在眾人前方
已經被神話的搖滾樂團
這次再一次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
履行了EMI六張專輯合約
這次Radiohead不交給任何唱片公司發行
由自己來發行
而且不是發行實體CD
是在官網提供歌迷下載
同時發行了一套Discbox
除了有In Rainbows實體CD
另一張包含了八首新歌與數位圖片的Bonus CD
還有兩張十二吋的黑膠
在下載的部份
價格由樂迷自訂
你可以個好幾百甚至更多
也可以不花一毛錢!
一向富有實驗精神的Radiohead
這次的新實驗
也為音樂界投下震撼彈
變成了一個焦點話題
持續發酵中
而根據了初步的統計
有超過一半的樂迷願意付出10英鎊(台幣約676元)下載
還有人付公定的最高價99英鎊(約台幣6700元)來下載
目前已經超過120萬人次下載
不過數據顯示有62%的人沒付半毛錢
根據網路監管公司comScore針對全球200多萬人的研究
樂迷願意用網路下載購買電台司令專輯的平均價格是6美元(約台幣194元)
(p.s數據資料參考雅虎新聞)
負責幫樂團與唱片公司簽約的TAXI公司執行長拉斯考認為
有雄厚樂迷基礎的樂迷才能夠這樣做
當然Radiohead是如此
但拉斯考也說:「問題是,新的歌手根本沒有闖蕩過樂壇,也沒有花過時間來建立樂迷基礎,未來他們如何能夠利用這種隨你高興付費的網路歌曲下載模式?」
我認為現在音樂數位化是必然的
趨勢是很明顯的
因為MP3已經強勢的壓過了實體CD
如同當年錄音帶壓過黑膠
CD壓過錄音帶一樣
我也不喜歡沒有實體CD,必須用滑鼠鍵盤來下載的冰冷感受
但卻不得不接受這是個時代推移的變化
所有人都看的出來
我不相信那些傳統的大唱片公司看不出來
但問題來了
看的出來為什麼不尋求因應對策
去做一些改變來試著突圍
這點實在令人費解
彷彿坐以待斃
等著被數位音樂的洪流所淹沒似的
Radiohead這次的出擊
無疑是給這些過往噱錢噱得飽飽的大唱片公司老闆
一記響亮又結實耳光
"不要再做發財夢,醒醒吧"
不過我也認為
確實現在數位音樂花錢下載的市場是不成熟的
因為現在免錢的抓歌軟體那麼多
不過今天跟進的大咖越來越多
地下咖也一起來
我不覺得是完全絕望的
當初CD出來時
錄音帶一捲只要一百多
CD卻要三百多
也是很多人都在嫌太貴
不也是普及了嗎
數位下載付費
只是需要的時間
而且可能是比預期中還要久的時間
當然
數位音樂付費下載
觀念的養成是重要的
而且需要相關法令來保護
下載才不會變成那麼曖昧不明的行為
不過前提是決策者要"快"
下載已經變全世界運動
現在沒有人來試圖改變
再過幾年
也已經不可能改變了
假使能夠確立數位音樂付費下載機制
很可能是永久運作了
畢竟網路不像黑膠,不像錄音帶,不像CD
連堪稱音樂撥放器經典的SONY WALKMAN
現在不都變成IPOD?
這些終究是時代性的產物
網路卻是會永續下去的
真能普及的話
線上與地下的藩籬將被打破
也不用再忍受唱片公司
發一些莫名奇妙的歌手
樂團可以自己找錄音室製作
丟在自己的專屬樂團網頁
自製MV放在youtube等等
如果結合好的行銷
或許一些潛伏在地下的樂團,歌手
真的能夠在網路上累積人氣
靠著下載還有表演
穩定經營下去
這些都不是什麼遙遠夢想
而是有方向的願景
不過就算國際真的往這方向前進
台灣大概慢個好幾年,甚至十多年以上
不管藍綠誰當選
政府壓根不會去注意藝術這一塊
台灣是學歷國家
所以可以忍受讀完那些鳥東西的人
出社會就屌了
忍不下去的人就吃鱉吧
但是把最青春的歲月
都花在這上面
老了再來爽
真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到了一定的年紀,體驗任何事很難有所謂的感動了不是嗎
像之前好像是幾個復興商工的學生
在國外參加美術方面的比賽
拿下大獎
台灣由於沒有制定相關獎勵辦法
根本也不能給予什麼實質上的鼓勵
學生大概只能拿獎狀回家”自我安慰”
當然不是說搞藝術一定要花錢
但是起碼要有基本的錢卻是真的
你可能會說文字不用花錢
所以當作家不用經濟基礎吧?
但其實如果今天一個要當作家的人
起碼也要花不小數目的錢投資在書上吧
甚至像國外很多出版社會提供知名作家題材費
用意就在於譬如說要描寫一個地方的風景
最好是親自到這個地方一趟
不用看著地圖風景照憑空瞎扯
再加上旅行也可以刺激一些靈感
所以其實連當作家都需要基本的經濟基礎
Radiohead在音樂上面
扮演著實驗家的角色
這次獨立付費下載
更是讓眾家唱片公司老闆臉色發青
數位音樂付費下載
對所有音樂人來說
不論最後能不能有越來越龐大的市場
(當然短期之內是不可能的)
但音樂人肯定會忍不住想像吧
不用等唱片公司簽
不用看唱片公司臉色
自己來搞行銷等等
有點對抗資本巨獸的味道
但其實如果真的是這樣
行銷好像就超越了音樂本質
變成最重要的一塊了
(矛盾的是行銷就是資本家最重要的一環)
像是
“如何讓音樂被台灣樂迷,或是世界各地的樂迷發現?”
“如何經營包裝出有魅力的樂團形象”等等
不過如果真的有哪組樂團或歌手
在未來某一天
有樂團或個人靠著數位音樂付費下載成名,賺到了錢
當然
從音樂家也變成了音樂資本家
當初的支持者
可能又會跳出來說
“這樣不對喔”
看來搞藝術
不窮一輩子的話
都好像會被批評背棄了原來的自我
好像搞藝術就該窮一樣
但這樣的觀念仔細想想
也夠詭異啊
我沒有經歷過黑膠時代
但是經歷過錄音帶跟CD的時代
青少年期的我
看著搖滾團充滿藝術感的專輯封面
深深感覺到專輯封面
有時候也蘊藏著力量
會有種觸碰到樂團某種核心的錯覺
甚至有純粹覺得封面很帥買下CD的經驗
然後回家小心的拆著CD
看著封面跟歌詞
按下撥放鍵
開始一趟未知的神祕旅程
這種樂趣現在的青少年真的已經無法了解了吧
如今蘊含感情的黑膠,錄音帶,CD的時代已經結束
還是會有些落寞吧
現在轉眼間已經是數位音樂的時代
數位音樂的市場只會擴大,不可能縮小
但正因為是數位音樂的時代
也因而讓更多音樂人有舞台,有機會出頭
人生啊
還真的處處都是矛盾
你覺得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