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The Help,2011)跌破諸多美國影評人的眼鏡,主要在於它的票房出乎意料的大熱,不但一連四週蟬聯單週票房冠軍寶座、光在美國本土就衝出了一億六千萬美金的出眾成績。目前在具有公信力的觀眾評分網站IMDb上分數高達8.1分,可謂叫好又叫座,更將本來就備受矚目的女主角艾瑪史東(Emma Stone)的聲勢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高峰。以電影的題材與調性來說,可以想見在近年來「政治正確」偏好傾向的奧斯卡金像獎上,必定是強力的角逐電影之一。老實說我本來一直以為歐巴馬當選、成為美國第別開生面的第一任美國黑人總統,種族議題的電影的熱度會有所下降,不過我畢竟是外來者的角度,黑白的種族摩擦是美國不可磨滅與根深蒂固的歷史瘡疤,《姊妹》在票房上優異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回歸到電影,坦白說片長長達近兩個半小時的《姊妹》,絲毫沒有讓我感到驚艷。
劇情介紹(此段轉載開眼電影網):
改編自Kathryn Stockett同名小說,原著榮登亞馬遜網路書店2009年「讀者最愛書籍」寶座,電影以女性特有的溫暖和堅韌正面對決種族與階級議題,連續四周盤踞北美周末票房冠軍。艾瑪史東、維奧拉戴維斯、艾莉森珍妮與西西史派克主演。
故事描述1962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23歲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返鄉,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在保守家鄉的母親認為一樁好婚事才是女人的依歸。
史基特從小由女傭帶大,但她發現為白人一手帶大孩子的黑傭,不論在生活或態度上,時常得到不平等的待遇。對此感到不平的史基特,決意著手一個大膽的寫作計劃:採訪黑傭在白人家庭工作的甘苦,並寫成一本書…
透過黑傭訴說人生,白人女孩紀錄故事,像發動寧靜革命,也像是拋磚引玉,越來越多的黑傭透過她們願意說出故事,在膚色黑白分明、道德黑白卻模稜兩可的時代,她們的相遇是民權運動發生前,黑與白搭起最初的橋樑…
即便目前在台灣看過電影的部落客也多半是讚譽有加,那麼如此一部演員演繹、角色設定、劇本完整、題材鮮明,乍看下個個到位的電影為何很難讓我衷心的感動與推薦?並不是刻意要特立獨行提出力排眾議地異議,而是我真的認為導演泰德泰勒(Tate Taylor)在電影調性的拿捏上有嚴重漏洞與瑕疵。電影最大的爆點來自於黑人傭人給趾高氣昂的白人女主人XXX,教觀眾為之稱快、不由得縱聲大笑;常看喜劇電影的觀眾都知道,相同的點鬼打牆式地重複堆疊往往會匯聚成強而有力的「笑彈」,最佳的範例莫過於周星馳的喜劇片。然而重複堆疊的喜劇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在《姊妹》裡頭,成為一種扞格與情緒投入的干擾,這畢竟是一部題材嚴肅的電影,特意強調襯托單一的笑點,讓議題能泛起的漣漪相對來說變得了無痕跡;何況全片支撐的笑料就僅有一個XXX,倘若更多的篇幅運用在女主角與照顧自己長大的黑人女傭上,相信電影的厚度能提升不只一個檔次。我不會懷疑《姊妹》在奧斯卡上能有一番作為、認同以商業電影來看還算不失水準,但很遺憾的,黑白種族之間的故事不會隨著時間消逝風化,《姊妹》恐怕卻會不知不覺地淹沒在電影歷史的洪流中。
《姊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