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冒險Hugo/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魔幻寫實的電影薪火傳承/WORDS:無字歪

《雨果的冒險》(Hugo,2011)在2012奧斯卡風光入圍11項,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視覺效果等五項技術類獎項,向來拍片充斥男性賀爾蒙著稱的Martin Scorsese執導改編自美國作家Brian Selznick2007年發表的《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以小男孩作為故事主角拍起視覺目不暇給的3D電影,委實讓不少影迷跌破眼鏡,也看出獲得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的Martin Scorsese跳脫舒適圈的自我挑戰和承先啟後的使命感。

 

一場博物館大火奪走了雨果的慈父,偏偏監護人的叔叔鎮日喝的酩酊大醉,雨果繼承了父親留下的機器人與筆記、也在鐘塔裡接手叔叔工作,替巴黎車站內時鐘上發條和修復並睜著好奇的大眼窺探熙來攘往的芸芸眾生。雨果三不五時溜到玩具店竊取修復機器人的零件,卻被活逮,連筆記都被老闆奪走;玩具店老闆的女兒引領雨果進入藏書豐沛的圖書館,脖子上戴著鑰匙項鍊,更如同解開機器人之謎的敲門磚。

h4 

《雨果的冒險》是電影人追本溯源的深情之作,對於把電影當娛樂的觀眾而言,或多或少有些觀影的門檻,死忠影迷卻必然看得興味盎然。每秒16格拍攝的電影開山祖師爺的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根據維基百科資料1895年3月拍攝的《工廠下班》應是首部 ),觀眾雖對火車迎面而來的影像驚嘆不已,無關乎劇本、近似於影像的載體與事件的紀實;讓電影走上表現主義之路的是魔術師出身的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是本片致敬的主要對象,從電影中的觸及的逸事可見一斑:喬治梅里葉想向盧米埃兄弟買攝像機遭拒,原因在於他倆認為電影只是一種過渡期的產物、沒有光明的未來。換言之,若沒有喬治梅里葉,電影這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或許要經歷許久的停滯黑暗期,電影述及梅里葉曾因一次世界大戰的時代背景而乏人問津、嘔心瀝血拍攝膠片融化成黏著女士高跟鞋的膠漿是真有其事,虛實之間嫻熟的轉化,進而增添電影魔幻寫實的魅力。

hugo1122a   
雨果對於父親的孺慕之情,表現在一脈相承修東西的高超技術、亦即Martin Scorsese對於電影鼻祖的緬懷追索(片中的齒輪鐘樓很難不聯想到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藉由3D絢爛影像與技術,既是對電影先驅的慎宗追遠,同時也象徵著薪火的傳承。從博物館閒置的機器人「心鎖」解開畫下《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的經典影像投射到小男孩自我認同的「心鎖」,片中員最搶戲的莫過於飾演因戰爭殘疾的火車站守衛Sacha Baron Cohen,亦莊亦諧的巧妙詮釋,有別於過往的浮誇,耳目一新。

HUGO  

h3  

h5  

《雨果的冒險》:★★★★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藝復興 的頭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