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魂記》(Psycho,1960)可以說是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最富盛名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IMDb的Top250中以8.7分高居第30,在1998年Gus Van Sant更曾翻拍同名作(評價慘烈)來致敬。
在同家公司做了十年工作的瑪麗安(Janet Leigh)與浪蕩男的感情遲遲不見修成正果的一日,身心俱疲的她起了歹意,將老闆要她存入銀行的鉅款據為己有、駕車遠走他鄉。 大雨冷不防地滂沱而下,她選定一間門可羅雀的小旅館。旅館內沒有其他客人,櫃台只見一位靦腆的青年老闆(Anthony Perkins),閒聊幾句後馬上對瑪麗安表露好感,遂邀請她一道用餐,不過她卻聽到老闆母親充滿妒火的反對聲音…。牆上的鳥類標本、病態佔有慾的母親、疑似媽寶的老闆,讓本來就因犯罪而緊繃的瑪麗安更加揣揣不安…
《驚魂記》已然是50多年前的古董級黑白片,也成為日後驚悚片的濫觴,要硬著頭皮說它歷久彌新嘛,倒也不盡然;縱然是膾炙人口的經典浴室戲,以現今的角度來看,懾人心魄的感覺難免打了些許折扣,而在片尾一股腦交代兇手的背景與動機,也顯得俗氣老套。即便技術面與處理手法上有不少地方能挑剔,希區考克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翻拍的驚悚作品,調性是以「日常性的暗潮」來撩撥觀眾深沉隱晦的不安與恐懼,像《後窗》中因根植於人性中的偷窺慾、《火車怪客》乍看固若金湯的交換殺人,尤其是片尾將如夢似幻的旋轉木馬,搖身一變成了旋轉「瘋」馬,固然不是影史上最炫目的一幕,但毋寧是反差張力摧枯拉朽的戲碼,遊樂園的「夏日粉紅色泡泡式」綺麗回憶,卻成了意想不到的永恆夢靨。
換言之,希區考克的驚悚電影並非天花亂墜的超現實驚悚,而是將奠基在日常性之中的、以日常作為假設,一如《驚魂記》:罕無人跡的小旅社,當旅社老闆有了備份鑰匙…他要妳/你住在離櫃台最近的房間以便就近照料,殊不知掀開牆上掛的畫有個偷窺孔…。誠然,也可能是當年受限於特效技術、順理成章奠定的風格,毫無疑問的是他定義了何謂貨真價實的「恐懼」:既非殭屍、也不是吸血鬼,而是每個人所身處的「日常」,當日常的「常」脫了軌,恐怖的就來侵門踏戶囉…。
《驚魂記》:★★★☆
(看完反射性想起這首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