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鏡頭下的冷冽暴力 /WORDS:吳至歪
曾在2009年金馬影展放映過的《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2009)是《烈火焚身》加拿大導演Denis Villeneuve的上一部作品,改編自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駭人聽聞,25歲的青年Mark Lepine闖入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婁理工大學(École Polytechnique Massacre),短短的數十分鐘大開殺戒,造成14名女學生喪生、4名男性與10名女性受傷的校園槍擊屠殺事件。
全片以黑白色調表現,片頭場景是學校影印室,無預警的一陣槍林彈雨,青春洋溢、鬧哄哄的影印室頓時成了人間煉獄。銜接的場景則是當屠殺案尚未發生前,兇手在家中事前準備時的內心獨白,藉此爬梳他對女性主義者的厭惡。事實上本片扣除片尾的演員及工作人員介紹,片長僅70分鐘,可以想見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兇手的心路歷程只匆匆點到為止,對於觀眾而言不但難以設想,反而會百思不得其解何以看似不痛不癢的理由、卻能讓他面無表情地痛下殺手。
即使本片沒有提供任何女性主義思潮相關的背景,仍不難看出兇手的盲點:就像有的男性強勢、樂於當個小男人也不在少數,同理可證,縱即使影片的時代背景是1989年,可以肯定的是不可能所有女性均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他感到芒刺在背、將憎恨胡亂的歸咎壓根是無所本的,畢竟人的個性有百百款,豈能概括而論呢?坦白說,我對女性主義發展歷史一無所知,很遺憾的從本片兇手的「本格沙豬」觀點還是連丁點皮毛也學不到:Mark Lepine認為女性從男性身上汲取養分,卻又不遺餘力的替自身爭取權益,然而若是講求完全的公平,像倘使奧運男女混合競賽,女性只能贏得優雅類的競賽等等,本片唯一有點反思意涵的,是一名女學生爭取實習工程師的工作、還得先擔保未來沒有生孩子的打算才得以錄取,境遇與兇手的論調相悖。
然而還是要肯定《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是部頗有可觀之處的電影,導演純熟的調度與技術面展示、倒序插敘的剪接亦甚為巧妙,利用攝影變焦與各種鏡位變換(橫向畫面、仰角、俯瞰、軌道云云),構圖精準又不失唯美,刻劃出一種冷入骨髓的詩意,這也是何以我認為本片勝過葛斯范桑相近題材的《大象》(又名:美國暴力學校),《大象》太過虛無飄渺的文藝氣息充滿了抽離感,反之《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在藝術性與紀實感上取得維妙的平衡感。
《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
- May 31 Thu 2012 01:55
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