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朱川湊人的《在白色房間聽月歌》獲得第十屆「日本恐怖小說大賞短篇賞」,本書收錄了兩部中篇小說,一篇是跟書名相同的同名作、另一篇則是《鐵柱》。同名作《在白色房間聽月歌》對說而言有些尷尬,作者想創造出一個以小孩子的視點、有別於既定傳統印象的恐怖小說,創造出一個抒情筆觸地靈異故事,然而在《在白色房間聽月歌》沒有達到很理想的表現力,誠然,感覺得出作者力求表現的旺盛企圖心,但讀者的共鳴恐怕有限,相信也跟作者預期的成果有所落差。雖然不算難看,但也談不上是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在這之後,朱川湊人持續在「抒情靈異」路線耕耘,種下的故事之花含苞待放,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在2005年的《花食》開花結果,堪稱天才型作家。《花食》的確是獨樹一幟、璀璨絢爛地抒情靈異傑作。至於《鐵柱》這篇作品我就非常喜愛,徹底展現出朱川湊人的書寫魅力,滿溢著層次、在讀者意識裡泛起漣漪,留下無窮餘韻。


雅彥任職於電器公司,因故被貶到僅有1500人的偏僻小村鎮,這個小鎮的居民稱它為「全世界最幸福的小鎮」。住慣冷漠大都市的年輕夫妻,原本只是對鎮民會會長與鎮民過度熱情與善意受寵若驚、有些疑惑。但在雅彥發現老婦人在村裡「鐵柱」上吊後,逐漸變了調。而當兩人以哀戚肅穆的心情參加喪禮時,雅彥發現喪禮竟與常俗大相逕庭,洋溢著歡樂、鬧哄哄的聚會氣氛。而造就「詭異」的源頭直指地藏王菩薩深厚的牆上貼的西行法師的和歌:

「死在春天的花下吧,
正當那皎潔的滿月之際」與奇異的深茶色鐵柱…

一開始讀的時候,覺得村落的氣氛有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的電影《厄夜變奏曲》(Dogville)的神韻,因為《厄夜變奏曲》是我所有看過電影中的個人排行前三名(正確的說法是最愛),所以我很快的沉浸在故事的氛圍中。當我看到第一個老婦人用在鐵柱上吊時,我還以為故事核心可能是探討「安樂死」,擴展成「安樂死」的變奏與異化。然而故事的走向出乎我意料之外。當超人氣樂團的樂手都想藉由鐵柱上吊,終於確認了作者表面上是繞著「滿足死」轉,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單純,這比「安樂死」的議題更為禁忌。如果用更精確的字眼,是聚焦在日本獨有的「櫻花精神」,已經深入到特殊民族精神的層面。當然,「櫻花精神」並非只有日本人嚮往,舉例來說,雷蒙.錢德勒的冷硬派名作《漫長的告別》也出現了:「光陰使一切事情變得卑賤、破敗、滿是缺陷。霍華,人生的悲劇不在於美麗的事物夭亡,而在於變老變賤。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再見,霍華。」這樣的句子。也就是渴望自行決定在生命最美好之際凋零。


但若是說到文字上的耽美、自溺、對於美感的執著,首推日本作家。這也就是日本文壇之所以曾引爆「私小說」風潮,時至今日,不論是寫哪種類型的小說,有相當多日本作家,依舊保有將意識化為一片片的切片的驚人敏感性,從本質上來看,我認為私小說從未退燒。《鐵柱》無論是深沉主題性、以假亂真的真實感、如電影般的分鏡節奏、情節轉折、妻子不流於曖昧卻又可供多重解讀的空間的抉擇與行為、鎮民會會長的秘密大告白、最末頁的留白(作者對讀者與自我提出的問題),皆使我讀到「滿足死」的境界(滿足到死)。

P.S故事與轉場的銜接非常適合改編成電影,期待有一天這個故事能被好的日本導演慧眼看中、搬上大螢幕。

《在白色房間聽月歌》:★★★★
推理小說


(P.206)人類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因從前一路努力而形成今日的成績,而同時,更進一步的慾望也就此誕生。
世事確實如此。達成一個目標之後,自然會想要挑戰下一個目標。只要一再重複如此的生活方式,就不會想要滿足死了。人類活著的目的,應該會隨時間變化而不斷有所改變吧。

(P.207)人的壽命有限,這一點人人平等。正因如此,才需要選擇呀。是要在深深感到滿足的瞬間結束生命,還是要任光輝逐漸黯淡而安享天年。

(P.220)「我自己知道現在正是我人生的顛峰,再過不久眼前的幸福就要消失了。到時,眼前的幸福勢必成為痛苦的根源。」

(P.245)對自己的慾望有一定程度的忠實,這才是人們應有的正確生活態度。(略)
人們生存的力量來自慾望,這是無庸贅言的。因為有了前進的慾望,才會不斷前進,正因如此,才能爬升至出乎自己意料外的高度。
這也是慾望的力量(換個好聽一點的說法,應該可以稱之為「夢想」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