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有種小說是這樣子的,它搆不著你心目中經典的邊,甚至用傑作來形容都還會猶豫,但它就是能在你心頭劃上一道刻痕,你知道你定會記得它,《算計》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雖然這是我第一次讀米澤穗信的作品,但已經讓我對這位1978年出生的年輕作家的未來充滿期待。


先大略講一下劇情的梗概:因為一則怪異廣告,讓共12位年齡、目的不同的男女前來封閉空間《暗鬼館》進行一場神祕的「人文科學實驗」,除了一些特殊的規定之外,每個人的箱子都有相異的武器與介紹武器的備忘錄。本書日文書名是翻譯自英文「The Incite Mill」,可譯為「煽動製造廠」,Mill的俚語是鬥毆,所以雙關就是「煽動鬥毆」。以故事來看的話,中文定名為《算計》,較直譯原名少了點想像空間,但還算滿貼切可親的。原本以為會類似《大逃殺》,雖然同樣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抗與猜忌,但讀過才知道基本上是差異甚大的作品,不是因為人數只有三分之一,而是在於整個劇情地呈現手法。


《算計》厲害之處在於「規則」與「獎金」的設定十分巧妙,活用之下帶動了整個故事地曲折與懸念,而且在規則之外又有所謂的「潛規則」,像《大逃殺》定好的幾個規則就像聖旨般不可逆,比方說在既定時間踏入所謂的禁區必死無疑。但《算計》的規則不一樣,它有漏洞可以鑽,像夜間十點後不得踏出自己的房間,雖然有機器警衛,但警衛有既定路線與速率,於是故事裡的角色就用「潛規則」(鑽漏洞)的方式用分組輪流夜巡的方式試圖守護自己的安全,在這之間又會碰上譬如說誰不想跟誰一組、誰又死命巴著誰不放;也因為在規則之下有漏洞可鑽、當殺人者、指出兇手的偵探、與擔任偵探助手有不同的獎金倍率,製造出不確定性。還是拿《大逃殺》來比喻,雖然《大逃殺》精彩度與格局勝過《算計》,但缺乏那份不確定感,因為作者的寫法讓讀者可以預知到各角色殺意強弱與價值觀。但《算計》就不同了,就算打定主意要靠踩著他人來「賺大錢」,也不能光顧著殺,除了人數少執行上要多所防範,也因為事實上當抓兇偵探的獎金倍率還比較高。而且如果被二分之一以上人的人(偵探與偵探助手除外)認定是兇手的規則、就要被關進監獄的規則也大有玄機,也就是說真相在這特殊實驗裡並不重要,一旦出現死者,偵探只要能提出說服他人的論點(甚至不用),就能讓自己認定的嫌疑犯入監獄,也就是說煽動力是擺在邏輯力之前的。另外一提,為了增加趣味性,《算計》裡兇器都與推理小說當中出現的兇器有關連、也算是米澤穗信對自己喜愛的作品致敬吧。


雖然結局交代的太匆促、也有些牽強和交代不清,比方說原本為了買車把妹前來的結城里久彥,到了末段突然變得頗具正義感(儘管有讓他說意圖撇清的話、卻欲蓋彌彰)。或許經歷了異常事件能讓人瞬間成長,但性格翻轉得還是有些莫名其妙。換個角度想,其實也無須過於苛責此作「爛尾」,畢竟深入地人性與宏觀地世界觀本來就不是米澤穗信在《算計》中想要著力、強調的。米澤穗信盡情而巧妙地玩弄「矛盾」才是(不論是參加者之間因猜忌而引發地種種事件、亦或是規則上的矛盾)。

評《算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藝復興 的頭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