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十九世紀
俄國文壇綻放萬丈光芒
這舊俄沙皇時代
曾被評論家譽為西洋文學的三大黃金時代之一
(另兩個分別是佩里克利斯統治下的希臘悲劇時代
文藝復興伊麗莎白女王統治下的莎士比亞時代)
屠格涅夫(1818~1883)
就是其中一位具代表性的大師
1838年
前往柏林大學留學
學習黑格爾哲學
後半生長住法國
在歐洲
屠格涅夫親眼見識現代化的社會制度
引燃了他心中寄盼俄國改革的火種
之後成為主張「歐化」的知識分子
強調俄國應學習西方
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關心俄國政經與農民的他
也曾因為撰文痛批時政
遭到拘禁與軟禁
1856年發表的"羅亭"
是他第一部中篇小說


屠格涅夫
在這部作品的人物創造上
是用一種比較極端地手法
也就是讓每個角色的個性鮮明
用這樣的差異性去製造衝突點
達麗雅,三等文官的遺孀,自認愛才卻又勢利眼
娜塔莉亞,達麗雅的女兒,看似文靜卻願為愛情犧牲
亞莉珊卓,年輕的寡婦,達麗雅家常客,樂觀而待人溫柔寬厚
沃倫采夫,亞莉珊卓的弟弟,暗戀娜塔莉雅,個性正直
列日涅夫,地主,羅亭大學時代同學,但後來因細故不相往來
比加索夫,偏激而好批評,歧視女性與知識份子
潘達列夫斯基,達麗雅家的食客,心眼小的雙面人


而主角羅亭
他的說話
就像一種藝術
"說話的巔峰藝術"
足以感動人
激起他人心中熄滅的熱情
每個聽他說話的人
都會心神顫動
儘管列日涅夫自認摸透了他的底
但不可否認的
羅亭的確有他的獨特地魅力
這個"說話之王"
一出場
僅僅單憑雄辯與議論
就贏得達麗雅,亞莉珊卓的肯定
使娜塔莉雅陷入迷戀
巴西斯托夫徹底崇拜
讓比加索夫因屈居下風而憤怒
引來潘達列夫斯基的忌妒
成為沃倫采夫的情敵
他可是除了說話
什麼事都還沒做呢


屠格涅夫為了讓讀者"認清"羅亭
安排了因潘達列夫斯基洩密
使達麗雅得知羅亭與娜塔莉亞秘密約會這橋段
原本欣賞羅亭
甚至想把他引薦給上流社會的達麗雅
卻勃然大怒
對她這個上流社會人士而言
畢竟社會地位與面子才是擺第一位啊
雖然平時看似乖巧的娜塔莉雅
表明豁出去地決心
願意隨羅亭私奔
但一向能言善道,看似主宰性強的羅亭
反而嚇的手足無措
退縮了起來
說不希望妨礙她的未來
自己膽怯也就算了
還反過說是娜塔莉亞膽怯
把責任往外推


羅亭並不是個惡棍
相反的還頗有道德意識
心中更將真善美當成目標
真正的問題出在
舌頭與靈活的頭腦
給了羅亭表面上的天才
但是卻像把雙面刃
他沉浸自己說話藝術之餘
獲得的無限滿足感中
羅亭的行動力因此被箝制
或者說喪失
羅亭批評比加索夫沒有信念與自尊心
但其實他自己也缺乏個性
喜歡談哲學
卻連哲學書都沒有真正花時間看完
投機地利用所讀到的思想
轉化成自我的想法
他在外人面前看起來極有自信
但其實他的內心也清楚
引以為傲地說話天才
正是毀了自己的元兇
村上春樹在小說中曾經提到
羅亭的個性像是宿命式的
彷彿出生就是這個樣子
確實會帶給人這種印象感


離開達麗雅家的羅亭
多年後與列日涅夫在旅館相遇
這時的羅亭
已經滿面風霜
從前有些偽裝的憂鬱眼神
因多年下來受到現實折磨
透著生活帶來的疲倦與無力感
他對列日涅夫訴說自己這些年頭的經歷
列日涅夫得知他已真正走入社會
化解了內心的嫌隙與偏見
談話結束後
在列日涅夫邀請他留宿時
羅亭說"我得走了!再見.謝謝...我的下場將會是非常不堪的"


結局雖然簡短
卻相當讓我驚奇
羅亭
最後死在一八九四年巴黎的革命行動
雖然沒有描述羅亭是在什麼因緣際會下加入革命行動
但屠格涅夫讓讀者知道
羅亭已經放下自己的天才
才有可能從新開始
讓自己從過去出走
成了一個行動家
(反而是曾經批評他的列日涅夫成了一個福態的地主)
高爾基曾說"羅亭既是巴枯寧,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


屠格涅夫不只是給羅亭救贖
也給了自己救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藝復興 的頭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