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地下鄉愁藍調
這本書集結了這些年馬世芳的文字精選作品
這本書內容圍繞在青春期跟音樂的一些連結
還有一些關於搖滾樂,台灣民歌時代的文章
先來介紹馬世芳
馬世芳
music五四三站長
廣播人
父親是作家亮軒
母親是"民謠推手"陶曉青
所以從小就受到了藝術上的薰陶
本書文末有馬世芳先生的手稿
說"父母意氣風發的青年時代是我精神上的故鄉"
而這本書所描寫文章的年代
幾乎都不是他自己成長的年代
是屬於父母親的年代
他的文筆充滿了愁緒
儘管他沒有用多餘的贅字
從他文字中卻可以感受出
彷彿一個已經數十年沒回過家鄉
帶著濃烈地鄉愁
不停流浪的旅人形象
所以詹宏志的序說
"馬世芳彷彿一個老靈魂裝進了一個青春的身體"
馬世芳的青春期本該是屬於60's,70's的
那個搖滾樂最蓬勃發展
有數不盡英雄人物的年代
然而現實中
他的青春期卻屬於西洋的重金屬最興盛的年代
三十五歲的他
藉由這本書
如同像他在自我宣示般
在其他地方始終找不到歸屬的他
重回家鄉
旅人歸來了
飲著如火般滾燙地烈酒
抽著瀰漫迷離感的煙...
旅人終究歸來....


開頭的
"門,消失的酒吧與青春期"
是一篇回憶青春的文章
沒有露骨地哀悼著逝去的青春期
卻讓人覺得如此寂寞
那時
離聯考只剩一百三十九天的冬夜
十七歲
對男人而言
有些寂寞苦悶的歲月
第一次走進了那間煙霧繚繞的AC/DC酒吧
在THE DOORS的音樂中
玩著心臟病
還偷偷想著以後還要帶自己未來的女朋友來
後來還來不及實現
店就倒了
多年後到了Jim Morrison的墓
不像自己從照片中所見
塗滿塗鴉的胸像被移走
甚至還有管理員進駐
沉溺感也隨之消失
青春歲月就像倒閉的酒吧,不再頹廢的Jim Morrison墓地
永遠從生命中消失了....
青春從生命離開後
卻沒有一個過渡期
讓人習慣跟喘息
就這樣衰老下去


"二十歲的花椒軍曹與十六歲的我"
"白碟遺事"
則寫出了每個男性高中時期
那種對未來的想像跟假設,對當下的徬徨的心情
就算聽了再多的搖滾樂
再多對當下的不滿
往往還是認份的過下去


"遙望嬉皮世代的背影"
1969年
馬世芳兩年後才會出生
這篇寫著對嬉皮世代,woodstock的嚮往
而一場滾石亞特蒙演唱會
一個黑人在台前被亂刀開死
終於驚醒了那訴諸愛與和平,烏托邦的青春世代
夢想終究是天真的
抵不過現實的無情
搖滾樂一夜間變得世故了起來...


"一個唱垮了政權的搖滾樂團"
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儘管連巴布.迪倫都說不可能發生搖滾樂改變政權
講的是一個捷克樂團間接,無心插柳卻顛覆了政權
驚奇程度超越任何小說或電影
卻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坐進時光機,擋下那瓶毒酒"
講的是如果有時光機
我們要回到哪一天
改變那些那些自殺,死於橫禍,或死於毒品的搖滾英雄?
但人生終究沒有"如果"
去討論他們活下來會如何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只能想像,只能哀悼
而搖滾明星闖出了名號的話
死亡對他們而言
未必是壞事
就拿保羅麥卡尼跟約翰藍儂來說好了
當初在披頭兩人的聲望可以說平起平坐
不過 1980年十二月八日的槍聲改變了一切
約翰藍儂從搖滾大明星變成了永垂不朽的傳奇
而娃娃臉的保羅麥卡尼已經變成皺臉麥卡尼了
藍儂四十歲的青春形象卻永遠像被冰封了起來
究竟沒能避開那顆致命子彈是幸還是不幸...


"一本音樂雜誌如何撼動社會"<從滾石雜誌談起>
藉由曾經凝聚了整個青年意識
凝聚了青年文化力量的滾石雜誌
(隨著楊.韋納的狂妄活力隨著時代跟年紀改變,現在變得市場取向了)
可以看出台灣是多麼缺乏這樣的刊物
台灣沒有自己的文化
年輕一代不是打嘴砲就是空洞的過日子
不過該檢討的真的是現在社會上的中堅份子
就拿最近選戰來說好了
政見除了辯論會上稍微有提到
其餘時間全部都是互相攻擊,黑函
有沒有貪污不是我在意的
有權的人一定想卡油
辦公能力強不強才是我在意
不過我還真不知該怎麼投
我要說的重點是
當中堅份子都在擺濫
十幾歲到三十歲的小夥子只會更濫
當社會在維持假象的平靜
私底下卻是波濤洶湧
台灣青年文化的凝聚
我想這是很遙遠以後的事情了


"擁舞的詩神與厲鬼"
說的是巴布迪倫傳奇演唱會倫敦皇家亞伯廳
巴布迪倫1964年還在吹著口琴,彈著民謠吉他
1965年卻把吉他換成了電吉他
批評聲音出現了
很多"垮掉一代"認為他變節了
不再是那個關懷社會的青年
1966年五月二十七的倫敦皇家亞伯廳
在台下的噓聲中
二十五歲的巴布迪倫
自彈自唱的他
自虐,沉溺,哀傷
空洞的眼神彷彿永遠再也無法聚焦
樂團上場後
幻化成厲鬼
憤怒!
只有憤怒而已
要將台下的觀眾完全吞噬
將他們吸入無法逃出的黑洞
他掏空了一切....
他被一分為二
他是詩神
也是厲鬼


"那柄火焚的電吉他"
講的是Jimi Hendrix
完全顛覆了電吉他的可能,改變了搖滾樂的吉他巫師
在舞台上充滿了奇異又有煽動力的舞台動作
閉著眼張開嘴巴一臉享受的彈著吉他
把吉他放在跨下彈,用牙齒彈
台下的他卻是內向複雜的...


上面是我最喜歡的幾篇
其他的還有關於台灣民歌的一些文章
不只講音樂,還有整個社會大環境
其實也蠻精采的
只是自己沒有接觸這方面的音樂.
所以很難真正的體會


Korn的主唱曾說過
"搖滾樂不會死,因為搖滾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瀕臨死亡,半死不活的"
不過事實上是
搖滾樂在60末是曾經興盛
好的搖滾樂團如百花齊放般的出現
甚至現在商人還用這些人的反叛形象
賺大把鈔票
因為往往"反商業"形象就是最好商業化的
現在也出現了很多復古樂團
玩60's,70's樂團的音樂類型
用60's,70's樂團的音色
但青春期沒有辦法複製
一旦流逝掉了
就永遠死了
如果是有帶著傷痛的歲月
人都容易在過往歲月的墓碑前不停徘徊
然後痛苦
但要知道
把時間花在徘徊
歲月的墓碑只會越來越多
如果點起香菸時
總會憶起
那就撥起搖滾樂,撥起藍調吧
那就再多喝一口酒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藝復興 的頭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