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這幾天看了1960年的麥可‧鮑威爾執導的英國驚悚電影"偷窺狂"
這部片與時下的電影相比
一點也不血腥
雖然不是以暴力畫面衝擊感官
驚悚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是因為劇情跟病態心理有關
配合著音效零碎的震顫聲響
在主角殺人時主客體轉換
是用主角的攝影機的"視點"
並且與主角觀看被殺害女子的影片
共同參予這駭人的儀式
也因為加入了許多主觀的鏡頭
製造一種身歷其境的效果


男主角馬克
職業是攝影師
既是片廠的攝影師
也在雜貨店拍攝情色照
外表斯文英俊的他
雖然有過於靦腆害羞的傾向
但還是顯得很"正常"
甚至頗有女人緣
然而私底下的他
隨時帶著攝影機
是個瘋狂的偷窺狂
也是個殺人兇手
偷窺對方
用各種方法接近鎖定好的人
而後殺人
紀錄被殺害者死前驚恐的表情與身體反應
之所以會造成他這樣癖好
是在於幼年的恐懼經驗
他的父親是個生物學家
喜歡測試動物對恐懼的反應
他挑了自己的兒子下手
從小馬克就是父親的實驗品
在他睡覺的時候拿強光照射他
扔蜥蝪在他身上
並且隨時用攝影機跟紙筆記下了他恐懼的反應
這樣的扭曲幼年
造成了他扭曲的人格
恐懼讓幼年的他痛苦
成年的他卻隨時需要他人的恐懼
來刺激自己
女主角海倫的出現
儘管讓他心裡感到溫暖
然而自己對"拍攝"以及"恐懼反應"渴求的欲望
卻無法壓抑
連約會的時候他都渴望用攝影機紀錄
看到海倫配戴自己送她的首飾時
他模擬起海倫的動作
這是因為如此一來會讓他感覺到正在"拍攝"的感覺
對馬克而言
攝影機是他最親密的夥伴
而"恐懼的反應"則會爲自己帶來異樣地興奮
所以在電影的尾聲
當海倫知道了他的秘密
他告誡海倫不要露出恐懼的表情
他擔心一旦看到恐懼的樣子
自己會失控
胃口越來越大的馬克
他人的恐懼反應
對他來說
已經漸漸不能滿足
最後他決定紀錄自己的恐懼
將攝影機對準自己
拍攝"電影"的最後高潮
導演是自己
演員也是自己
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雖然這部片
今日常被拿來和希區考克的經典名片"驚魂記"相提並論
原因是題材相近
都是擁有帥氣外表的男主角
有著扭曲的幼年
在成年之後變成殺人犯的故事
不過在發行當時
際遇可是大不相同
希區考克的"驚魂記"叫好又叫座
"偷窺狂"則是批評聲浪不斷
遭到禁演以及修剪
甚至連帶影響到主角與導演之後的發展
多年之後在多位名導的"正名"之下
這部電影才得到了佳評


其實這種發行多年後才"評價逆轉"的現象
不只是電影會出現
搖滾樂或是文學界也都會出現
同是美國作家
就像費茲傑羅在世的時候
作品評價還不如同時代的福克納
可是在現今
他的評價節節上升
反而福克納的評價是滑落的
現在如果討論起美國的作家
費茲傑羅常常是很多文學愛好者馬上想起的名字
接著來講搖滾樂的
1967年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專輯發行當時
雖然有普普大師Andy Warhol的加持
銷售量依然爛透了
全美專輯榜只有第171名
現在則是另類音樂的經典之一


P.S
最後請大家支持原子映像
是我很欣賞的公司
他們代理了非常多經典名片
DVD包裝也很精美
(一片五百多塊,是不便宜,但喜歡的電影還是可以蒐藏)
話是這麼說
但是我這部片是在我家附近影音租書店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藝復興 的頭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