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運的在痞客邦抽中了2012城市遊牧影展的通關Pass,可以免費看片。本屆城市游牧影展,我個人最期待的是《麥胖報告》導演Morgan Spurlock 新作、號稱《鋼鐵人》X《全面啟動》版紀錄片:《電影賣最大》(POM Wonderful Presents: The Greatest Movie Ever Sold,2011)。18號是本片唯二場次的最後一場,票房相當亮眼,觀影的過程同場觀眾不時情不自禁鼓掌與傳來陣陣爆笑聲,這部片也確實是我觀賞過的所有紀錄片中,喜愛度在心目中名列前Top5的。導演原始的構思是要探討關於無所不在的置入性行銷和廣告,乍聽之下好像是一部正襟危坐的議題紀錄片,但噱頭與爆點在後面一句:整部片的資金皆來自置入性行銷和廣告!!這種「作中作」螺旋概念,讓《電影賣最大》成為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的紀錄片。
導演的目標是要拉到約16個贊助公司與廠商,片頭掛名的出品公司得出價100萬美金,其餘15個公司則要出價2.5萬美金~10萬美金不等,等於說電影紀錄的便是導演與幕後團隊親自「拉廣告」的過程。在聯絡的過程中後續回應經常石沉大海,也有像是Guess公關主任用電話就回絕:「紀錄片不比劇情片,我們沒辦法用電平凡人當廣告看板。」。而後導演得到芳香劑公司Ban盼的善意回應,於是直搗黃龍與對方公司高層磋商。
導演:「在置入之前,我想知道如何用一句話來形容Ban盼?」
Ban盼代表之一:「這是個好問題…」(隨後一片沉寂…)
Ban盼代表之一:「Ban盼是高科技……」
導演:「高科技才不會讓人想塗在腋下。」
既然標榜著100%的廣告與置入,採訪專業人士的時自然一以貫之,導演訪談時喝的美妙石榴汁、找不到切入點置入的登山鞋,導演索性堂而皇之拿在手中,在鏡頭前對著受訪者天花亂墜地推薦;穿插著彷彿天外飛來般的「亂入」廣告,更讓觀眾看得笑到岔氣。本片的後半段相較之下轉為嚴肅,進一步探討廣告如影隨形的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就連電視電影的編劇都會被贊助廠商要求改寫劇本(除非你牌子夠大,才可能倖免),尤有甚者,向下扎根的手法更教人嘆為觀止,比方有廠商提供所有高中一台電視,30秒的廣告就可以漫天喊價到數百萬美金,沒有籌碼砸大錢也沒關係,來個入門款吧!學校為了貼補經費,校園週邊每月75塊美金的廣告大看板布條也在「招商」,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接收到的,無一沒有廣告的「介入」,無怪乎專家不諱言說唯有「睡覺」,才能暫時遠離廣告的籠罩。
在這過程中,導演一來對自己能帶領觀眾由內部看到置入性行銷如何運作而充滿使命感,另一方面又認為「自己變成陪襯,廠商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的迷失困惑。說穿了這些贊助的公司廠商,何嘗不知道導演這樣拍的用意,是希望觀眾能在廣告佈下的天羅地網、所產生過多的「不必要消費行為」中省思:「廣告常會告訴你,你有了XX,你才會快樂。然而這通往快樂的捷徑其實絕大多數是空中閣樓。」,但這些廣告主之所以願意贊助,是他們相信,《電影賣最大》至少會給觀眾我們公司是「活力及創意」的形象,縱使不幸的淪為負面行銷,只要能深植人心,等待時間的軸線拉長,負面的觀感淡出,至於不會隨著時間煙消雲散的?不啻是廣告效應。換言之,他們篤定「廣告」的影響力遠遠超乎「藝術」的影響力。沒想到一部表面上看來的紀錄片,竟讓我得到這悵然的結論啊!
筒井康隆的連載小說《清晨的加斯巴》的特異文本,是讓讀者與其投書內容:像是劇情的走向的意見、能否以自己名字成為新角色定名的願意,從現實這一方穿越到書中的虛擬世界,也就是說投書的讀者到頭來成為「登場人物」;《電影賣最大》招商的過程正是電影的「主幹」,從概念—實踐—後續發展的脈絡悉數攤在陽光下,已經是完整的「敘事宇宙」;採訪、30秒廣告則鞏固主幹的根基、妝點本片的情緒,事實上所謂的紀錄片從被紀錄者知覺「被紀錄著」的那一刻開始,其實等同於「紀錄片 X劇情片」。《電影賣最大》耳目一新的形式所帶來的箇中微妙感,絕對要親自體驗看看。
《電影賣最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