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作家栗本薰一九七八年的《我們的無可救藥》是第二十四屆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品,在當年她以25歲之齡創下最年輕得獎紀錄,這個紀錄保持到2004年才被打破。其實本來的直譯該是《我們的時代》,有種明亮、躍躍欲試的活力,而台灣取名的《我們的無可救藥》則是強調出頹廢感,兩個名字都滿響亮的,只希望不是還跳脫不出搖滾樂=靡靡之音的傳統印象吧。
「電視台錄製知名歌唱節目的現場, 少女們喜愛的偶像正在舞台上盡情歌唱舞蹈, 此時觀眾席上一名少女忽然傾身倒下, 背上插著奪去她性命的一把刀……」這是裡面的殺人案的開端,就執行上而言,或許不能算是「不可能犯罪」,但在當時攝影棚裡連同被害人共有一百二十人(還有四台攝影機)的情況下,無疑是「大膽、情理上不可能的死亡」,並且被攝影機拍下十六歲的死者佐藤尚美手上所拿的「藍君」LP,但「死亡線索」在案發後不翼而飛。此外,第二個少女島田惠子被鈍物攻擊死於道具保管的倉庫 (後巷),現場找不到兇器,更增添了案件的複雜程度。因為兩名死去的少女是好朋友,研判是一起連續殺人案,但以時間上與執行面來看,第一起案件的兇手不可能參與第二起、第二起的也無法參與第一起。更離奇的是,兩名少女的同學土屋光代也在這時候失蹤…而就在兩起案件看似已有一點眉目時,卻節外生枝另一起「密室殺人」(這起密室殺人只有玩團的人才可能破得了)。三名搖滾大學生樂團「波之一族」的代打鼓手在練團室被手槍擊斃,這練團室有內外兩門,內門要由內側才能上鎖。這起死亡事件又牽涉到今井老闆的女兒,與另外三名少女相識、已失蹤一段時日的今井厚子…
單就形式上來看,33年前的《我們的無可救藥》是一部推理小說無須贅言,時至今日,裡面的謎團,像是「嫌疑犯難以推翻的不在場證明」、「密室殺人」,仍然是推理小說家愛用的機關與設計。但這部小說之所以會被傅博(島崎博)與臉譜編輯部在1957~2008一共54屆之中,特別挑出10部率先推出,自然有其定位與代表性。傅博在導讀說寫到「表達的是七○年代之嬉皮族與搖滾曲所代表的年輕人文化。」,其實這本書是有寫到搖滾樂團與泡泡糖般流行樂歌手之間的無奈與矛盾,比方說原田製作人就曾提議找搖滾三人組來替偶像歌手藍光彥伴奏,但僅輕輕一點,夢想與現實之間該如何做妥協與取捨,並非作者要留給讀者的訊息。除了是對熠熠生輝的流行文化的反思,被舞台之下所覆蓋的陰影與表象浮華外,還關注起那群揮舞著偶像海報尖叫的少女的空虛內心。但回過頭來,有嗜血的傳媒正代表了民眾喜歡血的味道。尤有甚者,更藉由不同世代與世代之間的價值觀撞擊,那難以跨越的鴻溝與隔閡。像是二十二歲的大學搖滾三人組,留著長髮、Jimi Hendrix黑人爆炸頭的年輕人被父母一輩視為洪水猛獸,正確來說嬉皮時代在七○年代初期,因其代表人物的相繼死亡,已非全盛時期,所以說搖滾三人組所象徵的是「嬉皮文化的遺毒」,是西方Woodstock世代,是宣稱愛與和平花童文化(也可以說是放縱與頹廢文化,就看要用何種角度解讀)的幽魂。書裡的田村刑警無法了解他們,「這幾個人會迷上搖滾這種瘋狂的東西,根本就是遊手好閒。我看到他們這幾個人的頭髮就生氣,也不想想自己的朋友被人槍傷了,他們竟然若無其事,還嘿嘿笑個不停。這就是所謂的無情無義,也可以說他們根本沒有人性。在他們的眼裡,人的生命和蟑螂屎沒什麼兩樣。」最後甚至搬出父母很辛苦的教條來批判他們。而年輕一代也砲火強烈的回擊「如果你們以為朋友死了,就應該嚎啕大哭;只要嚎啕大哭就是規矩人、正常人,再糟糕的人也值得相信,那就是你們瘋了。難道你們連這種道理也不懂嗎—俗話說,會咬人的狗不會叫,你們老是以為按這個按鈕就會這樣,加那個數字就會那樣,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有這樣的反應才是人,其他的反應都是錯誤的。」
而能夠靜下心傾聽、真正試圖理解他們的,卻是口頭禪為「比起真相, 更願意相信虛構的、編得很好的故事」,看似玩世不恭、給讀者邪門印象的四十歲的製作人原田。
全書轉換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之間,是故事主角根據事件結束後的書寫與紀錄,非常有趣的是,作者在故事開始沒多久就寫道:「不需要拘泥形式,只要我自己寫得輕鬆,而且別人容易理解就好。如果我在現場,就描述我肉眼看到的;我不在現場,就用想像補充」,像我以前上小說課時,許榮哲老師曾說小說轉換視角有時候是突顯作者的稚嫩,但作者開門見山的表明「我就是要這麼幹」的立場,反而閃耀著青春的光芒啊。(作者栗本薰在2009年因胰臟癌過世,享年五十六歲。),另外作者還幽了橫溝正史、江戶川亂步一默,「一旦發生命案,就絕對是連續殺手,否則根本不夠看。」,橫溝正史還被調侃了兩次:連續殺人案很少有殺了兩個人就結束的,許多推理名作通常都是殺三個人。像《獄門島》的三姊妹,還有《惡魔的手毬歌》中的三名美少女,你看『A.B.C』或『X.Y.Z』聽起來不是很順嗎?」。
這是數學成績只有「D」的我,為了心愛的推理小說所編織出
一部催人淚下的純愛物語。──栗本薰
《我們的無可救藥》絕對是我閱讀過最讚的青春推理之一啊!
評《我們的無可救藥》:★★★★☆
推理小說
節錄:
(P.69)
「沒關係,偶爾也需要有點新鮮事,否則就一直渾渾噩噩。(略)這個世界就是相互照應,不管叫導播還是組長,叫得再好聽都沒用,現實就是我連這點事都不能做主。」
(P.70)
「有時候覺得時下的年輕人腦筋很清楚,看得很開,但最終還是小孩子—這些亮閃閃的東西都是虛有其表。觀眾席後面根本只是木材和夾板而已,即使是布景道具,只要走近一看,就會發現上面都是灰塵。」
(P.90)
「在外人眼中,可能覺得他這種態度很輕率,其實,電視人對事物的感受方式有點獨特,可以說是抱著一種無常觀或是豁達。他們忙來忙去製作的節目在播放後就消失不見了,完全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但每個星期、每天都要不停寫企畫、趕下一個工作,如果不像馬車的馬那樣不斷向前跑就無法勝任。」
「那麼多錄影帶,一點都不留下嗎?」
「完全不留,如果統統都留下來,電視台一年就會爆滿。用完之後,就不斷銷毀,不斷錄製新的內容。他負責的是歌唱節目,這種感受更加強烈。這也算是一種色即是空吧。」
(P.108)
電視台是現代的神殿。
也許應該說是黑色彌撒的祭壇。
人們仰頭看著屹立在那裡的白色建築物,以及建築物上方的電視塔,漠然地想像著在電視台內進行的各種秘密儀式。
刺眼的光,鎂光燈下的女巫和祭司,奇妙的咒語和步驟,以及魔法的玄機。
每個人每天晚上都屏氣凝神地盯著這個祭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然而,從來沒有人想到在祭壇後方,在無法呈現在螢幕上的後方那些為祭祀做準備的黑衣人。
原因之一,在於人們對褻瀆心生懼意。一旦揭露看不到的部分,等於踐踏了可以看到部分的光芒。
人們想要追求夢想。聚光燈下的明星世界是比大麻、迷幻藥更加能夠輕易得手的毒品,讓人們擁抱「或許自己也有一點機會」的夢想同時,也了解到鎂光燈的份量,以及比別人渴望更多的嚴峻,於是,在切換頻道時,會不經意地對自己周遭的平靜生活感到滿足。
(P.125)
我每次來電視台,都會想到那些堵在門口的女孩—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長髮有短髮,有小眼睛有蘿蔔腿的女孩。這些女孩的成績、長相、身材、家世都屬於「中等以下」或是自稱「中等以上」的人,正因為他們一無所有,才願意耐心等待偶像明星。大家真討厭,總是嘲笑那些女孩。
(P.275)
「為從事這個行業,很諷刺的是,我不相信所謂的巧合。(略)所以無論任何時候,最戲劇化的往往不是真相,而是人為的產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不是順其自然,而是人為的意志。自從可以感受這一點後,我就再也不相信所謂上帝的意志、命運之手或是偶然的巧合,諷刺的邂逅這些東西。」
(P.292)
雖然大人整天都把『年輕人、年輕人』掛在嘴上,好像如今是年輕人的全盛時期,年輕人是大爺,大人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其實在這樣的環境下,身為小鬼漸漸變成一件悲哀的事。—什麼都不懂,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法、感受、生活方式,以及適應社會的基本原則,只有一下子就被大人看穿的思考過程—只要看看周遭的小孩,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看了一本書,就覺得那本書是全世界,如果發現其他人也看了這本書,就會十分驚訝。小孩通常會全盤接受別人說的話,囫圇吞棗地變成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什麼值得稱讚的事,只是證明了小孩就是小孩—這件事而已。
「然而,現在的社會卻讓小孩無法自由自在地當小孩,因為大人已經把小孩當作做生意的對象。但不管別人怎麼樣,小孩畢竟只是小孩,大人賣高級車的書,小孩子就跟著嚷嚷藍寶堅尼、法拉利;大人說有新偶像誕生,小孩就努力成為偶像的粉絲。
(P.295)
那些女孩沒有其他需要思考的事,也不知道其他該想什麼事。
作家栗本薰一九七八年的《我們的無可救藥》是第二十四屆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品,在當年她以25歲之齡創下最年輕得獎紀錄,這個紀錄保持到2004年才被打破。其實本來的直譯該是《我們的時代》,有種明亮、躍躍欲試的活力,而台灣取名的《我們的無可救藥》則是強調出頹廢感,兩個名字都滿響亮的,只希望不是還跳脫不出搖滾樂=靡靡之音的傳統印象吧。
「電視台錄製知名歌唱節目的現場, 少女們喜愛的偶像正在舞台上盡情歌唱舞蹈, 此時觀眾席上一名少女忽然傾身倒下, 背上插著奪去她性命的一把刀……」這是裡面的殺人案的開端,就執行上而言,或許不能算是「不可能犯罪」,但在當時攝影棚裡連同被害人共有一百二十人(還有四台攝影機)的情況下,無疑是「大膽、情理上不可能的死亡」,並且被攝影機拍下十六歲的死者佐藤尚美手上所拿的「藍君」LP,但「死亡線索」在案發後不翼而飛。此外,第二個少女島田惠子被鈍物攻擊死於道具保管的倉庫 (後巷),現場找不到兇器,更增添了案件的複雜程度。因為兩名死去的少女是好朋友,研判是一起連續殺人案,但以時間上與執行面來看,第一起案件的兇手不可能參與第二起、第二起的也無法參與第一起。更離奇的是,兩名少女的同學土屋光代也在這時候失蹤…而就在兩起案件看似已有一點眉目時,卻節外生枝另一起「密室殺人」(這起密室殺人只有玩團的人才可能破得了)。三名搖滾大學生樂團「波之一族」的代打鼓手在練團室被手槍擊斃,這練團室有內外兩門,內門要由內側才能上鎖。這起死亡事件又牽涉到今井老闆的女兒,與另外三名少女相識、已失蹤一段時日的今井厚子…
單就形式上來看,33年前的《我們的無可救藥》是一部推理小說無須贅言,時至今日,裡面的謎團,像是「嫌疑犯難以推翻的不在場證明」、「密室殺人」,仍然是推理小說家愛用的機關與設計。但這部小說之所以會被傅博(島崎博)與臉譜編輯部在1957~2008一共54屆之中,特別挑出10部率先推出,自然有其定位與代表性。傅博在導讀說寫到「表達的是七○年代之嬉皮族與搖滾曲所代表的年輕人文化。」,其實這本書是有寫到搖滾樂團與泡泡糖般流行樂歌手之間的無奈與矛盾,比方說原田製作人就曾提議找搖滾三人組來替偶像歌手藍光彥伴奏,但僅輕輕一點,夢想與現實之間該如何做妥協與取捨,並非作者要留給讀者的訊息。除了是對熠熠生輝的流行文化的反思,被舞台之下所覆蓋的陰影與表象浮華外,還關注起那群揮舞著偶像海報尖叫的少女的空虛內心。但回過頭來,有嗜血的傳媒正代表了民眾喜歡血的味道。尤有甚者,更藉由不同世代與世代之間的價值觀撞擊,那難以跨越的鴻溝與隔閡。像是二十二歲的大學搖滾三人組,留著長髮、Jimi Hendrix黑人爆炸頭的年輕人被父母一輩視為洪水猛獸,正確來說嬉皮時代在七○年代初期,因其代表人物的相繼死亡,已非全盛時期,所以說搖滾三人組所象徵的是「嬉皮文化的遺毒」,是西方Woodstock世代,是宣稱愛與和平花童文化(也可以說是放縱與頹廢文化,就看要用何種角度解讀)的幽魂。書裡的田村刑警無法了解他們,「這幾個人會迷上搖滾這種瘋狂的東西,根本就是遊手好閒。我看到他們這幾個人的頭髮就生氣,也不想想自己的朋友被人槍傷了,他們竟然若無其事,還嘿嘿笑個不停。這就是所謂的無情無義,也可以說他們根本沒有人性。在他們的眼裡,人的生命和蟑螂屎沒什麼兩樣。」最後甚至搬出父母很辛苦的教條來批判他們。而年輕一代也砲火強烈的回擊「如果你們以為朋友死了,就應該嚎啕大哭;只要嚎啕大哭就是規矩人、正常人,再糟糕的人也值得相信,那就是你們瘋了。難道你們連這種道理也不懂嗎—俗話說,會咬人的狗不會叫,你們老是以為按這個按鈕就會這樣,加那個數字就會那樣,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有這樣的反應才是人,其他的反應都是錯誤的。」
而能夠靜下心傾聽、真正試圖理解他們的,卻是口頭禪為「比起真相, 更願意相信虛構的、編得很好的故事」,看似玩世不恭、給讀者邪門印象的四十歲的製作人原田。
全書轉換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之間,是故事主角根據事件結束後的書寫與紀錄,非常有趣的是,作者在故事開始沒多久就寫道:「不需要拘泥形式,只要我自己寫得輕鬆,而且別人容易理解就好。如果我在現場,就描述我肉眼看到的;我不在現場,就用想像補充」,像我以前上小說課時,許榮哲老師曾說小說轉換視角有時候是突顯作者的稚嫩,但作者開門見山的表明「我就是要這麼幹」的立場,反而閃耀著青春的光芒啊。(作者栗本薰在2009年因胰臟癌過世,享年五十六歲。),另外作者還幽了橫溝正史、江戶川亂步一默,「一旦發生命案,就絕對是連續殺手,否則根本不夠看。」,橫溝正史還被調侃了兩次:連續殺人案很少有殺了兩個人就結束的,許多推理名作通常都是殺三個人。像《獄門島》的三姊妹,還有《惡魔的手毬歌》中的三名美少女,你看『A.B.C』或『X.Y.Z』聽起來不是很順嗎?」。
這是數學成績只有「D」的我,為了心愛的推理小說所編織出
一部催人淚下的純愛物語。──栗本薰
《我們的無可救藥》絕對是我閱讀過最讚的青春推理之一啊!
評《我們的無可救藥》:★★★★☆
推理小說
節錄:
(P.69)
「沒關係,偶爾也需要有點新鮮事,否則就一直渾渾噩噩。(略)這個世界就是相互照應,不管叫導播還是組長,叫得再好聽都沒用,現實就是我連這點事都不能做主。」
(P.70)
「有時候覺得時下的年輕人腦筋很清楚,看得很開,但最終還是小孩子—這些亮閃閃的東西都是虛有其表。觀眾席後面根本只是木材和夾板而已,即使是布景道具,只要走近一看,就會發現上面都是灰塵。」
(P.90)
「在外人眼中,可能覺得他這種態度很輕率,其實,電視人對事物的感受方式有點獨特,可以說是抱著一種無常觀或是豁達。他們忙來忙去製作的節目在播放後就消失不見了,完全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但每個星期、每天都要不停寫企畫、趕下一個工作,如果不像馬車的馬那樣不斷向前跑就無法勝任。」
「那麼多錄影帶,一點都不留下嗎?」
「完全不留,如果統統都留下來,電視台一年就會爆滿。用完之後,就不斷銷毀,不斷錄製新的內容。他負責的是歌唱節目,這種感受更加強烈。這也算是一種色即是空吧。」
(P.108)
電視台是現代的神殿。
也許應該說是黑色彌撒的祭壇。
人們仰頭看著屹立在那裡的白色建築物,以及建築物上方的電視塔,漠然地想像著在電視台內進行的各種秘密儀式。
刺眼的光,鎂光燈下的女巫和祭司,奇妙的咒語和步驟,以及魔法的玄機。
每個人每天晚上都屏氣凝神地盯著這個祭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然而,從來沒有人想到在祭壇後方,在無法呈現在螢幕上的後方那些為祭祀做準備的黑衣人。
原因之一,在於人們對褻瀆心生懼意。一旦揭露看不到的部分,等於踐踏了可以看到部分的光芒。
人們想要追求夢想。聚光燈下的明星世界是比大麻、迷幻藥更加能夠輕易得手的毒品,讓人們擁抱「或許自己也有一點機會」的夢想同時,也了解到鎂光燈的份量,以及比別人渴望更多的嚴峻,於是,在切換頻道時,會不經意地對自己周遭的平靜生活感到滿足。
(P.125)
我每次來電視台,都會想到那些堵在門口的女孩—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長髮有短髮,有小眼睛有蘿蔔腿的女孩。這些女孩的成績、長相、身材、家世都屬於「中等以下」或是自稱「中等以上」的人,正因為他們一無所有,才願意耐心等待偶像明星。大家真討厭,總是嘲笑那些女孩。
(P.275)
「為從事這個行業,很諷刺的是,我不相信所謂的巧合。(略)所以無論任何時候,最戲劇化的往往不是真相,而是人為的產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不是順其自然,而是人為的意志。自從可以感受這一點後,我就再也不相信所謂上帝的意志、命運之手或是偶然的巧合,諷刺的邂逅這些東西。」
(P.292)
雖然大人整天都把『年輕人、年輕人』掛在嘴上,好像如今是年輕人的全盛時期,年輕人是大爺,大人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其實在這樣的環境下,身為小鬼漸漸變成一件悲哀的事。—什麼都不懂,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法、感受、生活方式,以及適應社會的基本原則,只有一下子就被大人看穿的思考過程—只要看看周遭的小孩,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看了一本書,就覺得那本書是全世界,如果發現其他人也看了這本書,就會十分驚訝。小孩通常會全盤接受別人說的話,囫圇吞棗地變成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什麼值得稱讚的事,只是證明了小孩就是小孩—這件事而已。
「然而,現在的社會卻讓小孩無法自由自在地當小孩,因為大人已經把小孩當作做生意的對象。但不管別人怎麼樣,小孩畢竟只是小孩,大人賣高級車的書,小孩子就跟著嚷嚷藍寶堅尼、法拉利;大人說有新偶像誕生,小孩就努力成為偶像的粉絲。
(P.295)
那些女孩沒有其他需要思考的事,也不知道其他該想什麼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