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黑天鵝》(Black Swan,2010) 以一個優秀芭蕾舞者的角度視點來看生活中的一切。她要面對控制慾極強的母親、舞者與舞者之間的互相猜忌與耳語、總監的情欲挑逗、面對取代本來首席女舞者內心的興奮與不安、半路殺出強勁競爭者的威脅、陷入自我懷疑與瀕臨瘋狂的心路歷程。這是一部好電影,也看得出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導演的企圖心,但這部片在劇本完整度、情感鋪陳上,都不如他的上部作品《力挽狂瀾》(The Wrestler,2008)。《黑天鵝》依舊能賣出美金一億出頭的好票房與贏得不錯的口碑,真要歸功於本屆奧斯卡新科影后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收放自如的出色演技。
把《黑天鵝》當作一部有劇情、壓抑風格的驚悚片來看待的話,就氣氛面而言,《黑天鵝》已近乎無可挑剔。不過若是將它看成驚悚元素重的劇情片的話,缺點就變得顯而易見。除了娜塔莉波曼所飾演的妮娜之外,這部片其他的角色,皆有有種未完成的半成品感覺,不是一個、而是每一個。也就是說每一條線都沒有處理地很徹底。當然小說也有種技法叫作「留白」,就是故事會在一種想像不大的狀態下戛然而止、或是在故事的過程加入一些曖昧、可供多重解讀的空間。然而導演是想讓其他角色「留白」嗎?似乎也不像。其實我覺得最可惜的,是舞者之間的勾心鬥角的部分僅點到為止,雖然這種戲碼「超級名模生死鬥」也看得到、口味可能還更重鹹,但如果是氣質優雅出眾的芭雷舞者相鬥,那種反差感應該還是頗有看頭。這部片的娜塔莉波曼讓我想到《神鬼玩家》的李奧納多,不過娜塔莉波曼「入魔」的演技,比很會放、但常常煞不住車的李奧納多出色相當多,是真材實料的奧斯卡影后。
我推薦一部我在2009金馬影展所看的《首演之夜》(Opening Night,1977),導演是已故的美國獨立製片宗師的約翰‧卡薩維提(John Cassavetes,1929—1989)。這部片與《黑天鵝》設定上,雖有幾處殊異之處,但基本上算是相同的片型。娜塔莉波曼在《黑天鵝》是經過耕耘,終於被拔升的中堅舞者、《首演之夜》的吉娜羅蘭(Gena Rowlands是現實中約翰‧卡薩維提的妻子、也是電影裡的謬思)則是面臨過氣危機的舞台名伶,一個是對首席舞者志在必得的追求完美型苦練派、一個則是天才演員的演戲生涯面臨前所未見的精神瓶頸與撞牆期。但兩片皆具濃濃的驚悚元素,《黑天鵝》的驚悚為何,我就不在這邊破梗了。《首演之夜》是因女伶的瘋狂小戲迷意外喪生、對壓力本來就大的她無疑是雪上加霜,開始會看見死去戲迷的身影。兩部片都在描述表演型態的藝術家,面臨自我懷疑、認同危機,在自卑與自傲情緒間游走,同事基於不同出發點對其精神上的搧風點火與施壓,必須在精神瀕臨崩潰的狀態下,在舞台上奮力一搏表演地故事。但如果說戴倫亞洛諾夫斯基是好導演,編導演三棲的約翰‧卡薩維提就是鋒芒畢露的天才藝術家。在各個角色的梳理與形塑上,既清晰又各具風情與層次。《首演之夜》最後的重頭戲,更是表現地異常驚人,不但劇情急轉直下、帶給我意料之外的驚喜。更難能可貴的是,最後的戲中戲,約翰‧卡薩維提與吉娜羅蘭同台飆戲,對白處處機鋒、激盪出花火四射地演技,感染力竄出大螢幕,令觀眾恍若身歷其境,成為首演之夜的台下的觀眾。
評《黑天鵝》:★★★☆
《黑天鵝》(Black Swan,2010) 以一個優秀芭蕾舞者的角度視點來看生活中的一切。她要面對控制慾極強的母親、舞者與舞者之間的互相猜忌與耳語、總監的情欲挑逗、面對取代本來首席女舞者內心的興奮與不安、半路殺出強勁競爭者的威脅、陷入自我懷疑與瀕臨瘋狂的心路歷程。這是一部好電影,也看得出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導演的企圖心,但這部片在劇本完整度、情感鋪陳上,都不如他的上部作品《力挽狂瀾》(The Wrestler,2008)。《黑天鵝》依舊能賣出美金一億出頭的好票房與贏得不錯的口碑,真要歸功於本屆奧斯卡新科影后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收放自如的出色演技。
把《黑天鵝》當作一部有劇情、壓抑風格的驚悚片來看待的話,就氣氛面而言,《黑天鵝》已近乎無可挑剔。不過若是將它看成驚悚元素重的劇情片的話,缺點就變得顯而易見。除了娜塔莉波曼所飾演的妮娜之外,這部片其他的角色,皆有有種未完成的半成品感覺,不是一個、而是每一個。也就是說每一條線都沒有處理地很徹底。當然小說也有種技法叫作「留白」,就是故事會在一種想像不大的狀態下戛然而止、或是在故事的過程加入一些曖昧、可供多重解讀的空間。然而導演是想讓其他角色「留白」嗎?似乎也不像。其實我覺得最可惜的,是舞者之間的勾心鬥角的部分僅點到為止,雖然這種戲碼「超級名模生死鬥」也看得到、口味可能還更重鹹,但如果是氣質優雅出眾的芭雷舞者相鬥,那種反差感應該還是頗有看頭。這部片的娜塔莉波曼讓我想到《神鬼玩家》的李奧納多,不過娜塔莉波曼「入魔」的演技,比很會放、但常常煞不住車的李奧納多出色相當多,是真材實料的奧斯卡影后。
我推薦一部我在2009金馬影展所看的《首演之夜》(Opening Night,1977),導演是已故的美國獨立製片宗師的約翰‧卡薩維提(John Cassavetes,1929—1989)。這部片與《黑天鵝》設定上,雖有幾處殊異之處,但基本上算是相同的片型。娜塔莉波曼在《黑天鵝》是經過耕耘,終於被拔升的中堅舞者、《首演之夜》的吉娜羅蘭(Gena Rowlands是現實中約翰‧卡薩維提的妻子、也是電影裡的謬思)則是面臨過氣危機的舞台名伶,一個是對首席舞者志在必得的追求完美型苦練派、一個則是天才演員的演戲生涯面臨前所未見的精神瓶頸與撞牆期。但兩片皆具濃濃的驚悚元素,《黑天鵝》的驚悚為何,我就不在這邊破梗了。《首演之夜》是因女伶的瘋狂小戲迷意外喪生、對壓力本來就大的她無疑是雪上加霜,開始會看見死去戲迷的身影。兩部片都在描述表演型態的藝術家,面臨自我懷疑、認同危機,在自卑與自傲情緒間游走,同事基於不同出發點對其精神上的搧風點火與施壓,必須在精神瀕臨崩潰的狀態下,在舞台上奮力一搏表演地故事。但如果說戴倫亞洛諾夫斯基是好導演,編導演三棲的約翰‧卡薩維提就是鋒芒畢露的天才藝術家。在各個角色的梳理與形塑上,既清晰又各具風情與層次。《首演之夜》最後的重頭戲,更是表現地異常驚人,不但劇情急轉直下、帶給我意料之外的驚喜。更難能可貴的是,最後的戲中戲,約翰‧卡薩維提與吉娜羅蘭同台飆戲,對白處處機鋒、激盪出花火四射地演技,感染力竄出大螢幕,令觀眾恍若身歷其境,成為首演之夜的台下的觀眾。
評《黑天鵝》:★★★☆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