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震撼效應」的導演是以「衝擊效應」一片,奪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編劇等獎項的保羅海吉斯。「衝擊效應」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我想是無庸置疑的,但也因為拿到大獎,免不了被拿放大鏡檢視,嫌「衝擊效應」太過匠氣、刻意煽情的聲音,也未曾停止過。這部「震撼效應」少了多線敘事手法、灑狗血的劇情,卻更加真誠、訴求明確。


「震撼效應」改編自「花花公子」雜誌刊載的短篇小說「死亡與恥辱」,該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保羅海吉斯從故事中得到了巨大啟發,讓他湧現將這故事改編成電影的想法。英文片名叫「In the Valley of Elah」,典故源於聖經撒母耳記第17章記載,位於以色列的「以拉」(Elah),距今約莫三千年前,少年大衛在這裡與巨人葛利亞交鋒,擊敗了巨人。導演保羅海吉斯說:「當年掃羅國王派大衛來到以拉谷,對付巨人葛利亞的時候,他身上只帶著五塊石頭,於是我問自己:有誰能夠完成這種使命?誰會派一個年輕人去對付一個巨人?」


(劇情介紹)
故事描述從伊拉克作戰返國之後的首個週末,美軍士兵麥克狄爾菲不假外出未歸,愛國的退役憲兵漢克狄爾菲(湯米李瓊斯飾演)得知這項消息,在安撫老婆之後獨自開始尋找兒子麥克的下落。愛蜜莉桑德絲(莎莉賽隆飾演)是新墨西哥州的警探,剛開始她有些不情願地協助漢克調查尋找愛子。不久麥克被找到---但已經成了一塊塊屍塊。麥克手機裡在戰地中所拍攝的受損影片中有不尋常的影像,這也成了漢克想要知道麥克在伊拉克作戰經歷唯一線索,其餘證據在兩人抽絲剝繭之下也漸漸浮現…泯滅人性的兇手究竟是…


(劇情深入探討)
推理、破案的部份是電影表象核心,真正導演希望觀眾思考的是戰爭對於軍人的身心影響、軍人從戰場回歸之後的適應問題。雖然現在的時代似乎已經不鼓勵戰爭,但事實上,政府所灌輸人民的價值觀,是當國家面臨戰爭的時候,年輕人該當為國家一戰。但戰爭結束後,上戰場的軍人們,價值觀的錯亂卻是無人聞問的。在戰場上殺人是榮耀,殺越多人就建立越多的功勳、也是軍人的成就。但離開了戰場、回歸現實生活時,殺人不論基於什麼理由,除非是自衛,不然肯定是重罪。從這點我們知道,所謂的真理往往是很模糊、曖昧的。真理不應該是可供轉換的,會轉換的叫約定俗成。舉個現實例子,亞洲人孝順的觀念是更勝歐美國家的(歐美國家小孩過了一定年紀,與父母的互動比較像朋友)。但我看過新聞報導,說性侵事件有七~八成來自於受害者熟人所為,在這裡面的絕大多數又是父母或是近親。也就是說,當固有的價值觀與現實產生了摩擦,或是因為某些事件(像電影中的上戰場),造成價值觀必須天翻地覆的激烈改變,當事人幾乎是孤立無援、求助無門的。


巨人與大衛的互相對抗是無意義的,不管是誰勝誰負,最少都有一方受到傷害、亦或是兩敗俱傷。他們共同的敵人應該是「國王」,也就是體制。村上春樹在以色列領取2009年「耶路撒冷文學獎」時,致詞當中的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不要放任體制剝削自己。不是體制造就了我們,而是我們創造了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藝復興 的頭像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