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莉亞Victoria/Sebastian Schipper   晃蕩的藝術/WORDS無字歪

維多莉亞》(Victoria,2015)是部難以喻的電影,它的生猛其來有自,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一鏡到底,並非如《鳥人》透過隱蔽地透過剪輯組合長鏡頭,而是事前僅三次排練、橫跨柏林22個場景,不難想像,在開拍之前環環相扣的鏡頭機運動、演員走位,是導演、攝影師、演員經過千錘百鍊地設計與溝通磨合。

 

 maxresdefault  

 年輕人在夜晚街頭邂逅、因緣際會由素不相識變成相濡以沫。《維多莉亞》不啻是一部氛圍導向、風格導向的電影,140分鐘的柏林城市的晃蕩漫遊,由於共時性(電影裡的時間流動與現實同步)的關係,觀眾好似與電影裡的角色身歷其境,從一開始30分鐘的百無聊賴、到最後被警察圍捕的繃緊每根神經。

 

 剛好在閱讀聞天祥老師的作品,有一段話恰巧可以精準用來形容我看《維多莉亞》的感受:

”我們作為觀賞者時,習慣將目睹的形式反芻成為情感意義來吸收;某天換成你成為創作者時,如何把滿腔理念化為跟觀者溝通的形式來感動人,其重要性絕不遜於題旨的偉大或深度。事實上,形式即內容。—聞天祥《過影:1992-2011台灣電影總論》”

 Victoria1  

電影裡沒有過多著墨在維多莉亞何以隻身從西班牙來到德國柏林,從她在咖啡館的自述可見端倪:學了十幾年的鋼琴,每天練七小時以上(練超過手指還會受傷),最終了解自己沒有成為演奏家的天賦。換言之,她來柏林或許壓根不是為了追求夢想,而是殘酷夢碎後的放逐

 

社會上沒有人告訴夢想破滅的人該如何自處又該何去何從﹖於是乎彷彿把自己拋擲到一個全然的陌生城市,渴望改變、衝撞,至於要衝撞什麼呢﹖什麼都好。在這裡,衝撞是目的、而非手段。從日常的角度來看,維多利亞答應桑尼「這事有點危險、但妳絕對不會有事」的唐突邀約確實突兀,但對於她來說,與感覺還對的異性在異地探險,是對她過去十幾年兢兢業業、相同的練琴生活的反抗,何嘗不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維多莉亞》:★★★★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