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麗莎歐林(Lisa Ohlin)的《阿蒙與橡樹》(Simon and the Oaks,2011),在2012瑞典電影最高榮譽的金甲蟲獎來勢洶洶,入圍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13項大獎,最後擒下最佳男、女配角獎。電影改編自瑞典女作家瑪麗安.費吉森的暢銷小說(2001在台出版的中譯名為《對橡樹說話的少年》),這部片吸引我想一探究竟的原因是,在《阿蒙正傳》中扮演患有亞斯柏格症的少年的比爾史卡斯加德(Bill Skarsgård)的表現讓我印象深刻,好奇這位不滿1990年生、足歲還未滿22歲的年輕演員,在演起這種需要有比較多表情、充滿衝突拉鋸的角色時是什麼樣一番面貌。
劇情介紹(出處為台北電影節官網):充滿幻想、喜愛閱讀的阿蒙,與他木匠出身的父親格格不入;反而是躲避納粹、借住他家的同學以薩對父親的手藝比較有興趣,甚至志趣相投。直到戰後的一天,阿蒙終於發現家中的天大祕密,決然離去,開始放蕩的生活,也試圖尋找被隱藏的個人歷史。
電影圍繞在阿蒙家被掩蓋的混沌家族秘辛史詩,橡樹之謎與癲狂的女巫,平添了許多詭譎神祕的氣息,雖然沒看過小說無從比較,但單就電影來看,其實運用的視角甚為獨特,所有家族史纏繞的糾葛與紛擾亦或是「小確幸」,全因二次世界的納粹橫行而應運而生。換句話說,本片並非像是《大獨裁者》、《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等經典名片直指痛陳納粹泯滅人性的殘暴,而是選擇用一種隱晦迂迴、隔空打牛式的提點觀眾:「這一切的一切所為何來呢?盡皆源自於納粹。」
表面上看來,納粹如「幕後黑手」般潛伏,無時無刻如暗影般亦步亦趨地緊跟在家族與觀眾身後,這何嘗不是以小窺大地揭示—納粹是如何扭轉千千萬萬家族的命運。奇特的「側寫」手法,讓我聯想到法國寫而優則導、初執導筒便以《我一直深愛著你》(入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一鳴驚人的作家導演菲立普.克婁代 的小說《波戴克報告》。美中不足的是,或許是自己擺脫不掉Bill Skarsgård在《阿蒙正傳》中維妙維肖的演繹,總覺得他在本片挑大樑的演出稍嫌匠氣與平板,沒有撐起此「張力角色」的氣勢與火侯,一言以蔽之,就是他在《阿蒙正傳》的靈氣似乎不復在了,另外,瘦長的竹竿身材,不知道是否對於他日後的戲路會有所侷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