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在2008年讀到法國作家保羅.霍特的《第4扇門》,當時挺喜歡這部小說的,所以看到導讀介紹說保羅.霍特瘋狂迷戀「密室之王」約翰‧迪克森‧卡爾。密室推理是推理祖國英國古典推理的招牌菜之ㄧ,不過「密室之王」卻是留著美國血液與英國靈魂的約翰‧迪克森‧卡爾。保羅.霍特喜愛到第一部小說既然直接套用其筆下人物基甸‧菲爾(根本是超級粉絲才會幹的好事),我就對這位出生於美國賓州律師之家、與英國妻子結婚後索性定居與規劃的推理小說家留下頗深地印象,遑論之後又看過與聽到了好幾次他的大名。在今年農曆過年我讀起這部約翰‧迪克森‧卡爾的《三口棺材》(雖然大過年對照書名好像有些不合時宜,不過特價149還打八折比雜誌還便宜)。


儘管有我喜歡的寫手唐諾寫導讀做暖場,但我還是很難真心喜歡這部小說。把奇巧詭計推到最前面的位置、把所謂的人放到最後面的位置,但其實約翰‧迪克森‧卡爾是有交代角色背景、甚至還去介紹每個出場角色的外在樣貌。但就是會感覺得出對於他來說,這些對他而言他並不也不重要,只是不得不為、只是流程。有一點證據可以佐證,就是作者藉基甸‧菲爾之口大談封閉密室的玩法與理論,然而這又跟日本作家京極夏彥在小說中以自戀地口吻開課不太一樣,我相信並不是為了秀而秀,全然是作者對密室與詭計熱情地態度。讓詭計重於人,並不是說這種形式不好,但如此一來小說變得比較像是GAME,GAME當然沒有不好,只是絕大多數的GAME是沒有餘韻的,就像你玩單機遊戲,你全破以後不會想打第二遍,同理,我讀完《三口棺材》後不只是不可能重讀,連回顧地念頭都沒有。舉個跟約翰‧迪克森‧卡爾極端地作家,那就是勞倫斯.卜洛克,我是他的書迷,但他小說中的事件與謎團老實說我幾乎沒有一起是記得的,我更可以坦白的說,我完全猜不到他的謎團,然而猜不到的原因不是因為謎團太慎密與精巧,而是實在是太無聊了!(或許有人會反駁說卜洛克偏向冷硬派的寫法本來就是注重氣氛或是對話而不是在於謎團,但也沒有規定說冷硬派就不能有厲害的謎團呀!)。但我還是喜歡他的小說,也許他不會用上那麼多字去介紹一個人的外在打扮與形象,但你感覺的出,勞倫斯.卜洛克是把「人」放在詭計前的,在他的小說裡面死者不是匿名性的,而是故事的主體。約翰‧迪克森‧卡爾小說裡的死者有名字,但沒有靈魂與血肉,所以角色不但是匿名性,對作者而言也不過是配合著GAME的功能性工具。

評《三口棺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