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活埋》(Buried ,2010) 是西班牙導演羅德里格科特斯(rigo Cortés)的作品,全片僅有一名演員萊恩雷諾(Ryan Reynolds)實地「現身」,其它參與的「演員」一律只有「現聲」或在手機錄像驚鴻一瞥地「現影」。故事其實很簡單,代表CRT公司的美國卡車司機保羅‧康羅伊在伊拉克巴格達負責運送補給品,在被恐怖攻擊後,醒來發現自己被置於大型木製棺材裡,他的身上只有水、小刀、手電筒、zippo打火機、還有看起來最有機會藉此保命的「手機」。而恐怖份子要求九點前要收到一百萬美金的匯款,否則他將沒有生路…


《活埋》成本花了三百萬美金,最後在美國僅回收了一百萬票房。雖然票房滑鐵盧、一點也不叫座,不過從IMDB有7.3分來看,這部片子是有擁有不錯的口碑的。至於這部電影,光就其大膽創新的形式,就有一看的價值。像近期在台上映的《127小時》,固然也是以「受困」為主題的個人獨秀式電影,但並不是從頭到尾一人貫穿全場、更藉回憶的回溯去鋪陳節奏。而這部片則是將空間限縮於木製棺材裡,當然我想導演絕對不可能真實的在限定空間裡、完成所有拍攝,但光從視覺感受來看,營造出一種全片皆在同一個空間取景的虛擬實境感,壓抑地氣氛與令人喘不過氣地窒息感煞是強烈。


《活埋》有卡夫卡《城堡》+喬治.歐威爾《1984》的噩夢意象。當他用電話聯絡政府相關單位態度時,每個單位給人的感覺都是用溫柔的聲音、一副輕描淡寫的態度。事實上這比對方不耐煩還要慘,不耐煩你最起碼可以宣洩自己的情緒,就算對事情沒有實質幫助、再不濟還有釋放壓力的作用。但當對方拿出這種看似親切、實則虛應了事地態度時,你就沒輒了。當電話被要求轉來轉去,打到美國大使館後,大使館點出了一個名字聽起來專業無比的單位「伊拉克人質解救小組」。負責人丹用療癒系的篤定聲音一直安慰與激勵著男主角。


但真正駭人的,是導演背後的涵義。就是政府高層資訊的傳遞是否可以信任?套在電影裡,就是所謂的「伊拉克人質解救小組」究竟有沒有真正替男主角出力?男主角不是笨蛋,他也有所質疑,他要負責人丹說出被成功救出過的美國人的名字。對方說出曾救過的26歲學生姓名,並說自己記得每個人質名字。男主角之所以會提出這種質疑,壓根不是為了得到普立茲獎或追求真相。而是自我安慰與渴望被安撫。負責人真真假假任他講,有沒有積極的採取作為,誰也不知道。(就像單位說手機電話無法偵測、但男主角卻在手機裡找到了。)


可以合理懷疑的是,對方的溫柔安撫是一貫的sop,用意在於讓人質不輕易的拍錄像、不聯絡媒體。本來壓力全是落在人質上的,倘若一旦訴諸於媒體,相關單位就要即刻面臨輿論、政府高層要求救援成功的龐大壓力。後來男主角還是礙於逼迫拍了影片,上了媒體跟youtube,或許這個時間點後相關單位才開始動起來吧!

而他所屬的CRT公司更狠,人事主任錄音以有不正當男女關係為由、取消當初訂定的合約,如果男主角亡故,家人將連分毫保險金都拿不到。

除了懷疑政府高層情報的可信度,也挑明在資本主義的搏鬥中敗陣者、所將要面對的殘酷。(男主角的私人戶頭僅有700美金)。

全片就靠著男主角的獨角戲、電話談話、音效配樂、氣氛撐場,另外也要給編劇Chris Sparling鼓鼓掌,有兩段對話寫得簡潔又充滿弦外之音。第一個地方是男主角打到在醫院給母親,從電話過程中我們很快地知道他的母親有失憶症、老年癡呆。而男主角一句「妳收到我前幾個月送妳的花了嗎? 」。編劇就用這麼一句話,立刻突顯親子之間早已疏離的關係。當然不是不能用男主角在外地工作來解釋,但既然會向母親確定花收到沒有,照常理來判斷,是已經好幾個月都沒打電話過去、與母親談話了。

另外一個男主角收到同樣被挾持的女同事影像。

當他在電話著急地對恐怖份子說:「她是母親、有兩個小孩了!」

電話另外一頭,對方冷峻的回應:「我有五個,但只剩一個。」

這也是編劇精準的對話。一問一答之間,讓明確的恐怖份子形象驟然異位。畢竟無從考證、先姑且不論話的真偽。但從單純的加害人,變成「少跟我哈啦、老子也曾經是受害者」。


「誰才是恐怖份子或壞人?」

其實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就看當事者身處的立場而定吧。

《活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