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所犯下的惡行,從歷史的長流之中或許只是一頁,但卻是巨大的傷痛、人類史上最大悲劇之一,使這一頁無法被翻過、而是被來回檢視。直到現在關於納粹的題材作品不勝枚舉。就我個人而言看過印象深刻的三部相關作品是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的小說《偷書賊》,以獨特的死神的觀點來凝視著同樣成為戰爭受害者的德國中產階級小女孩,也因為是死神,所以有些帶著抽離與淡漠感。而採用黑白畫面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 ,藉由一個掙扎於自我道德良知的猶太商人以己之力去幫助猶太人,也是商業片大導史蒂芬史匹柏得到影迷影評一致推崇的經典之作,在當年一舉囊括奧斯卡七項大獎;至於義大利名導羅貝多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1997) 則是以愛子心切的猶太父親,片尾令人難忘的父親堅強、深情,以悲劇性作為對納粹的控訴。即便上面提到的三個作品固然皆為佳作,但都沒有比約翰.波恩的《穿條紋衣的男孩》給我的震撼力道來得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