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提基號:偉大航程Kon-Tiki/ Joachim Rønning, Espen Sandberg  浪漫主義者的遠航:無字歪

由挪威、英國、丹麥跨國合製《康提基號:偉大航程》(Kon-Tiki,2012),可以說是2013年台灣院線片最被低估的傑作之一,根據真實事件所改編的事件,本壯舉的紀錄片,榮獲195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本片則入圍了2013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真要我說的話,片名取得不夠簡潔響亮,或許是這部好電影在台灣沒有獲得亮麗票房的原因吧!

 

描述挪威的人類學家索爾海爾達(Thor Heyerdahl,1914~2002)號召的一段不可思議航程:以印加帝國的太陽神康提基為名的康提基號,以最原始的木筏想證明他獨排眾議的理論:「太平洋中玻里尼西亞群島的第一批居民並非來自亞洲、是5世紀從南美洲的秘魯漂洋向東而來。」。1947年,這場八千里的遠航航海隊由索爾、毫無經驗的冰箱業務員、戰時同袍航海員、無線電專家等一行六人所組成,重現1500年前的秘魯人沒有動力的輔助、駕著木筏前的秘魯人沒有動力的輔助、駕著木筏遠航…

kon-tiki-3_si
索爾的人格替質值得玩味,一方面堅信自己的論調(縱使航行結束,他的考據並沒有被多數專業學者所認同)、另一方面他也相信著太陽神的指引,也就是說他並非一個食古不化的純邏輯派,真正使他充滿行動力和千錘百鍊的強悍意志的,反倒是擁有浪漫主義的特質和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片中最舉足輕重的角色除了索爾外,冰箱業務員出身的赫曼,有別於其他航員的壯志凌雲,他所有在航程中緊張、焦慮、困惑、手足無措的躁動反應,正是包括我在內的多數觀眾的「假設性反應」,觀眾能徹底融入、徜徉在情節中,這個「外行人」毋寧是不可或缺的。

kon-tiki
  與李安《少年Pi的奇幻旅程》相較,由於本片是在海上所拍攝、而非造浪池經由後製特效,所以視覺上的瑰麗感稍有不及,寫實感卻是猶有過之。在航行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木筏極其陽春,索爾甚至連鐵絲固定的小小微調都不願意,為的就是貫徹自己學說的虔誠信仰。片中最教人腎上腺素狂飆的,莫過於與鯊魚群壁壘分明的對峙(到頭來居然能在四週圍繞而互不攻擊的共處接納),也許部分觀眾覺得話唬爛,但一如黑澤明的《夢》中的最後一段「水車村」:「現代人都忘了...他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夜晚本來就很黑,為什麼要搞得和白天一樣亮?我不喜歡恍若白晝的夜空,因為這樣就看不到星星了。」,現代化讓人的生活變得便利是鐵錚錚的事實,但俗語說的好:「有一好沒兩好」,卻也使我們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對應近幾年全球的天災頻繁,自然反噬就是其抗議聲吧!
Kon-Tiki_wallpaper
《康提基號:偉大航程》:★★★★☆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