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林穆佛曼/天堂信差  超凡入聖的現代經典/WORDS:吳至歪

《天堂信差》(The Messenger,2009)是《搖滾啟示錄》編劇歐林穆佛曼(Oren Moverman)轉戰導演的首作,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劇本獎。2007年的《搖滾啟示錄》由六位男女演員扮演傳奇搖滾詩人巴布狄倫,以殊異的樣貌與角度詮釋他生平(還有黑人&女演員哩!),實驗前衛的手法儘管在當年毀譽參半,個人倒是滿喜歡。而《天堂信差》不論是劇本、演員、攝影、剪接,每一個面向都讓我為之傾倒,2010奧斯卡入圍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劇本「區區」兩項(都摃龜,還是柏林影展比較有慧眼),為了盡綿薄之力替電影抱屈,決定寫一篇一發不可收拾的長篇文章,以此彰顯我對《天堂信差》深切的喜愛!

 

劇情描述在伊拉克戰爭中救助同袍、得到勳章褒揚的威爾(班佛斯特飾)在軍醫院待了整整三個月,留下眼睛容易模糊失焦的後遺症。由於生怕自己有個三長兩短,參戰前就與家鄉的青梅竹馬女友分手,孰料回來後女友已另結新婚、論及婚嫁。役期只剩短短三個月的威爾被長官指派新任務,任務內容就是要與內勤的前輩東尼(伍迪哈里遜飾)一同當「死亡使者」:在消息透過媒體傳回家鄉前,將死訊當面告知在戰地往生同袍的直屬近親,如父母或妻兒…。這B.B CALL 24小時待命的任務對威爾來說,遠比上戰場還要來的忐忑,偏偏前輩東尼又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鐵血「死亡使者」…互看不順眼的兩人,有辦法同心協力完成莊嚴而艱鉅的使命嗎?

 MessengerNew    

「死亡使者」死者的SOP是敲門(東尼:「按鈴不好,但敲門更不好,最糟糕的是,有人家裡用的是音樂門鈴,這歌一唱,氣氛立馬就不對了。」),緊接著是肅穆表情與照本宣科的:「陸軍部長要我對你和你的家人表達深切慰問,你的兒子因XX戰死於伊拉克,傷亡助理人員很快會與你聯絡,很遺憾。」,說詞千篇一律,但家屬的反應自然不盡相同:有的家屬光是看到身穿軍服的二人就已嚎啕大哭、有的咒罵「為什麼死的不是你們,你們這兩個窩囊廢!」、有的連聽都不敢聽「不准說!我不要聽!」,而無論家屬的瞬間情緒表達是吐痰、崩潰癱軟、動手推擠,「死亡使者」要遵從的戒律,是不得與被告知者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東尼:「他媽的可不是什麼搖滾樂手,你是軍人!」),輕撫搭肩都不行、遑論給個溫暖的擁抱,說穿了就是要如死神般冷血無情的傳遞信息。兩人扮演死亡使者時,導演利用手提攝影使電影有紀錄片般的擬真,這不單只是威爾的「震撼教育」,同時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的經歷令人不忍卒睹的悲慘情境洗禮。

 

提到關於死亡題材的電影,榮獲2009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與2010國片賣座亞軍的《父後七日》,是我馬上會映入腦海的兩部電影傑作。一部蘊藏亦莊亦諧的抒情基調、一部則是草根濃豔的黑色幽默。不過這部《天堂信差》的視點處於更微妙的位置,禮儀師畢竟是直接與往生者的遺體作接觸,從接觸的那一瞬間就產生了某種情感上的聯繫;《父後七日》是要替父親的最後一程送終,情感的連結自不待言。至於「死亡使者」最多只能勉為其難算是與死者是從未打過照面的同袍,與死者家屬更是沒有一丁點情感的基礎,「死亡使者」某種程度是疏離的傳信人,但要面對面的接收家屬的反應,即使是豺狼虎豹恐怕都會有所感,何況身而為人、又有赴戰場經驗的「死亡使者」?精神上的耗損可見一斑。

 

《天堂信差》爬梳千絲萬縷的情感,可謂已臻化境。乍看平鋪直述的開場,就有日本推理小說裡「敘述性詭計」的難以揣度與急轉直下的翻轉。替威爾接風與做愛的女性到頭來不是現任女友、不是床伴,竟是和別的男人穩定交往的戰爭「前」青梅竹馬女友凱莉。她會與威爾的最後一次歡好,其實潛藏目的性的,近似於分手的餞別禮與表態:「我還是念舊的,不過你代表的是過去,別想太多,只是單純的重溫舊夢。」。凱莉寄了婚禮帖子又懊惱的要威爾不要來、以免平生事端,壓力已屆臨界點的威爾和東尼在婚禮當天與別人幹完架,臉上掛彩的狼狽二人組不請自來,一個身穿身穿白色背心、刺青畢露,一個則是輕便的Polo衫。威爾眼中噙淚,臉部表情輕輕一擰,當著親朋好友面說:「陸軍部長祝賀你們倆訂婚。」。多麼五味雜陳呀!明明是自己提出的分手,又因凱莉琵琶別抱而悲憤交加,原本報喪必然提到的「陸軍部長」居然成了婚禮的祝福…

 

威爾與少婦萊拉的情感戲,更是看的我愁緒千迴百轉。威爾在告知萊拉她丈夫戰死的死訊時,威爾對壓抑情感的萊拉感到費解,又發現她曬著男人的汗衫(照理講不可能是丈夫的),因此有了想進一步了解的好奇心與後續情感的交流。在「汗衫」之謎攤牌時,幾乎有著經典文學作品般悠遠的意境與刻骨銘心的深刻:

萊拉:「當他第三次入伍時,看上去是非去不可。看到他走,我反而覺得輕鬆。我想他,但我想的不是剛走的那個人…我想的是很久以前的他。一天早上…我打開衣櫃,一件汗衫掉了出來…我聞了一下,全是味道…很難聞的味道。不是女人味、酒味或是菸味…是一種狂野…和恐懼的氣味。是現在的他身上散發出來的氣味,你明白嗎?他在家的時候對我和兒子也不好,所以在我心裡,其實他已經死了,不過我還是洗了那件汗衫…然後你們就來了。我曾經愛過他,但現在他死了,我反倒覺得奇怪,因為我好像…又愛上他了…但更多是因為我兒子。」

萊拉的自白稍稍顛三倒四其實反而是順理成章的(才甫收到丈夫死訊不久),「洗難聞汗衫」隱含著想回到想愛最初時、那純粹美好的想望,而最後一句話同樣有翻轉,這一幕戲
將一個堅強女人的純真、磨難、隱忍、母愛表露無遺。

the-messenger-07-480x319   

角色性格的設定,也是電影引人入勝的一大關鍵。喝酒前超ㄍㄧㄥ、喝完酒百無禁忌的東尼高談闊論伊拉克戰爭裡男人的情慾問題:「那些宗教都是扯淡,什麼十字軍啦、聖戰啦,沒有女人都是虛的。所以大家都很憤怒,大都是因為這事吧?」。而威爾肩負「菜鳥死亡使者」的任務,從開始不避諱的蔑視(認為作戰的價值遠高於內勤)、震撼(第一次見識到比戰場還要更淒風苦雨的殘忍場面)、到逐漸認同(比東尼還要更投入在這任務當中),更切身體會了母親當年半夜告知自己父親身亡所懷抱的心情。

 

電影的最高潮—威爾向東尼坐在沙發上談及救助戰友來龍去脈的告解,一如史詩般劇力萬鈞,看得我淚眼汪汪,如果深入淺出書寫小說的海明威死而復生,大概會愛死這段毫不艱澀卻又絲絲入扣的告解口白。《天堂信差》有很多肩上鏡位,這是許多電影人認為不應該反覆在電影裡出現的鏡位(頻率一多,會像電視劇。),但《天堂信差》硬是要得,靠著劇本出神入化外(不但從頭到尾無冷場,最後一幕戲亦充滿象徵意涵。) ,演員超凡入聖的演技,打破了電影不成文的忌諱,依舊精彩萬分。

 

叨叨絮絮了那麼多,最後要來談的就是演員的表現。Ben Foster的演技讓我驚豔到無以復加,在看這部電影前我對他一無所知。他的神韻有Ryan Gosling的味道,即便我算是Ryan Gosling的影迷,但不得不說Ben Foster儘管沒有Ryan Gosling雍容華貴的公子哥味,是五官沒那麼精緻、額頭髮線高的「洗盡鉛華」版,以好萊塢的標準來看亦僅算「路人級」帥哥,然而他在《天堂信差》裡所揮灑的收放有致層次演技,比起Ryan Gosling有過之而無不及。Woody Harrelson則是稱職的綠葉,他本身的外在形象就很適合這種陽剛粗曠、又帶有無傷大雅的小小狡黠的角色,一場反差極端的哭戲,迸現猛爆的張力。曾在《Control》扮演傳奇搖滾客Ian Curtis人妻的Samantha Morton不是正統派美女、身材也沒有S型,但她時而如玻璃般易碎脆弱、時而手插牛仔褲口袋輕晃身體說話的嬌羞可愛,在這部戲的魅力著實很難有男人可以抗拒呀!而活躍在黑色電影與搞笑電影的黃金C咖Steve Buscemi扮演遺族父親,通常男主角沒他的份、男配角也輪不到他,但憑藉「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五官、異於常人的神經兮兮演技,只有兩場戲、存在感卻沉甸甸,一如往常的搶戲吸睛。


 《天堂信差》:★★★★★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