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福曼/飛越杜鵑窩  WORDS:吳至歪

捷克導演Milos Forman的《飛躍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是根據Ken Kesey 1962年的小說改編而成。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傑克尼柯遜)、最佳女主角(麥露易絲佛萊雪),最佳導演(米羅斯佛曼)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目前在IMDB分數高達8.8分,高居影史第八位。


這部作品描述被監獄評估為高度危險份子的麥墨菲被轉到精神療養院,以評估心智是否正常,由於他擁有強大的人格感染力與領導才能,一干患者從開始的不信任漸漸服膺於他。不過也因為他不時會煽動患者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加上言行皆反對既有陳腐僵化體制,影響原本在治療談話活動中噤若寒蟬的患者,使得他們當中有人也學會懂得發出不平之鳴。由於麥墨菲總總視規定於無物的行徑,對院方人員來說,等同於是療養院中的革命分子與視為嚴重的反社會傾向,進而與保守的護士長萊姬德的對立日趨嚴重,本來僅剩68天就服役起滿的他,在得知被強迫送進療養院的患者、要經過院方允許才得以出院後,使他萌生出要與印第安酋長逃出療養院的想法…


《飛躍杜鵑窩》被讚譽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果然名不虛傳,劇情的伏線相當巧妙、卻不會錯綜複雜,縱使不是熱愛電影的影癡、亦能毫無滯礙將劇情意涵融會貫通。像是麥墨菲提案要爭取看世界大賽的舉手投票(人數過半才能看),事先便有段教導酋長打籃球高舉手投籃的橋段,即便酋長真是聾啞人士,邏輯上也合情合理、情節設計教人拍案叫絕。另外,口吃的年輕帥哥病患比利在尾聲做出的激越行為,剛開始確實會覺得始料未及,但若是回溯起前面比利的一言一行,他的「大爆炸」的徵兆早早隱然成形。Jack Nicholson慣有的漲紅臉、青筋爆現地歇斯底里&神經質式的演戲風格,是否喜歡他的暴衝演法因人而異,無庸置疑的是,在這劇本裡可說是如魚得水,最佳男主角實至名歸。


《飛躍杜鵑窩》與IMDB Top250中盤踞在Top1屹立不搖的《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的片型與闡述的旨意近似,均是一個擁有自由靈魂(或特殊才華)的人,平地一聲雷般地進入一個放大版的容器裡(一是精神療養院、一是監獄),主角如何與保守的體制牴觸,初始設法以一己之力衝擊與改變,而在認清正面碰撞不可為之後,轉而預謀用逃脫的方式來藉此釋放自由的靈魂。但其實如麥墨菲這樣的性格,縱然回歸社會,也僅像是被關進乍看無邊無際、實則處處制肘的另一個容器,遲早會再次觸法,在社會、監獄、療養院輾轉輪替。印第安酋長之所以會悲不可抑又毅然決然地用枕頭將他悶死,其一是不忍心看到麥墨菲在院方用電擊或藥物控制之下真的成為不折不扣的精神異常者,另一關鍵點則意在言外、答案卻已然呼之欲出。是因為他很清楚的認知到,唯有靈魂是自由的,如果這麼一個自由的肉身尋覓不到容身之地,或許死後能當個自由的靈魂吧!

《飛躍杜鵑窩》:★★★★☆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