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海恩斯/遠離天堂   WORDS︰大亨a.k.a.吳至歪

 《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2002)是我第三次看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的電影,前兩部分別是《絲絨金礦》、《搖滾啟示錄》。 此片在當年奧斯卡入圍四項︰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及最佳配樂。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更以此片創下一個滿特別的紀錄:奧斯卡獎史上第九位在同一年獲得兩項奧斯卡演技獎提名的演員,當年的提名作品分別是《遠離天堂》(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及《時時刻刻》(最佳女配角獎提名)。

 

先來講述劇情:1957年的秋天,凱西(茱莉安摩爾)隨夫遷居美國南方康乃狄克州的一個小鎮。凱西是街坊鄰居公認的模範太太與母親,甚至引來地方媒體的採訪與關注。丈夫是公司的營運經理、兩人育有一對可愛的兒女。然在看似生活美滿而圓滿的生活,潛伏著湧動的暗流…一次心血來潮前往丈夫公司找丈夫,竟意外撞見丈夫與不知名男子熱吻…丈夫心不甘情不願地答應接受治療,而凱西在心灰意冷之下,漸漸對充滿知性氣息的黑人園丁衍生愛苗…


首先電影裡年代背景設定就別有玄機,1957年時,尚未發生60’s末期的性解放革命、種族的歧視與打壓仍舊相當嚴重,總括來說,時代風氣普遍還是非常保守與傳統。於是乎,在情感與生理欲望上皆是極盡壓抑之能事,更不用說女主角還是已婚的身分。饒是如此,畢竟食色乃性也,即使社會風氣不允許,並不代表欲望不存在,情慾依然時時刻刻、源源不絕地在流動肆虐著。導演也 刻意拍了一段一干已婚女士在餐桌上大肆討論跟丈夫一週的性愛次數的橋段。在那時對於同志與同志傾向,以現今的角度來看,無疑帶有離譜的認知誤解—認為這是一種難以療癒的病與癮頭(只有5%~30%的人能康復)、尤有甚者,更有所謂的行為療法︰電擊法與賀爾蒙平衡法。以現今的觀點來看,普羅大眾對同志已漸有認知︰除了少部分是後天因某些事件而轉性之外,絕大多數同志應是屬於天生便固有的性傾向。


就電影形式而言,陶德.海恩斯在《遠離天堂》捨棄他最人所稱道的跳接技法與華麗迷離地影像印記。以迥異於以往、四平八穩的電影風格節奏,踏實地挖掘屬於五零年代的幽深暗影(性事、恐同症、種族歧視),那些出了家門後即「不能說的秘密」。我也是看完電影才知道,原來在那個時代,黑人跟白人攀談不僅僅會被議論紛紛、甚至有人會出聲喝斥。

 
為了更貼近時代背景,配樂找來大師Elmer Bernstein操刀,管絃齊鳴之下,創造出蕩氣迴腸、繾綣多情的音樂質地。
 
不過我可以理解為何茱莉安摩爾與奧斯卡影后僅差一步之遙,即使片中她不慍不火的演技已十分出眾。原因在於劇本固然不俗、卻缺少了「勾人」的「懸念」,事件的銜接就一如觀眾所能預期到的發展。這也是導演兩難的抉擇吧,要嘛忠實呈現價值衝突、要嘛強化戲劇張力,導演選擇了前者,茱莉安摩爾功虧一簣、未能奪后,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遠離天堂》:★★★☆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