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轉載至維基百科

日語原文 村上春樹
假名 むらかみ はるき
羅馬字 Murakami Haruki


村上春樹(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說家、美國文學翻譯家。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聽風的歌》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賞,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暢銷四百萬冊,廣泛引起「村上現象」。村上春樹的作品展現寫作風格深受歐美作家影響的輕盈基調,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沈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後戰後時期作家」[1],並譽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學旗手。

生平小傳

成為作家前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出生於京都市伏見區,為家中獨子,個性內向。父母親都是中學日文教師,母親在婚後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雙親對村上的管教開明嚴謹,鼓勵閱讀,因此村上很小就可以看自己愛看的書,嗜讀若渴。12歲時全家搬到鄰近的蘆屋市,家中訂閱的兩套世界文學叢書,培養出村上對西方文學的愛好。父親從小就輔導村上學習日文,期望培養他對日本古典文學的興趣,但是他始終興致缺缺。村上曾說:「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我從來不曾被日本小說深刻感動過。[2]」

村上春樹討厭唸書,國中時期常因不用功挨老師打,一套中央公論社出版的《世界歷史》全集卻能反覆讀個滾瓜爛熟。他自承內心有顆固執的叛逆因子,對別人給的東西怎麼樣都無法乖乖接受:「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麼樣都不學(學不來)。[3]」進了神戶高中之後變本加厲,幾乎天天打麻將、和女生廝混、抽菸、蹺課樣樣都來,不過成績始終能維持在一定水準。高中時期他常在校刊上發表文章,喜歡閱讀二手便宜的歐美原文小說,一段段翻譯自己喜歡的美國驚悚小說並沉浸於閱讀譯文的體驗。他對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不怎麼耐煩,所以英文成績始終平平,後來他在文章裡寫道:「如果當時的英語老師知道我現在正在做大量的翻譯工作的話,可能會無法理解吧。[3]」此外他也開始對美國音樂著迷,聽過亞特·布雷基(Art Blakey)與爵士信使樂團(The Jazz Messengers)在1964年的現場演唱會錄音帶後,他就把午餐錢省下來購買爵士唱片,從13歲到現在都一直有收集唱片的習慣[4]。

高中畢業後村上報考法律系落榜,當了一年的重考生。1967年在圖書館裡「一面昏昏沉沉地打瞌睡一面無謂地浪費了一年[3]」,他在一本英文參考書裡讀到楚門·卡波堤(Truman Capote)的短篇小說〈無頭鷹〉(The Headless Hawk)而大受感動,也更確定自己喜歡的是文學而非法律。後來村上重考考取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系,起先住在一間由財團法人經營的學生宿舍「和敬塾」(這間宿舍後來被村上寫進《挪威的森林》),住了半年後就搬到一間小公寓裡,好享有個人隱私的自由。1960年代末,身處日本激進學運世代的村上幾乎不去上課,他說:「高中時,我不讀書;大學時,我是真的沒讀書。[1]」他流連地下爵士酒吧,喝到爛醉,也曾徒步自助旅行,累了就露宿街頭,接受陌生人的施捨(這段經歷後來也寫進了《挪威的森林》)。

1968年4月開學後,村上認識了同堂上課的高橋陽子。當時陽子仍有交往對象,然在不久之後日本學運風潮(全共鬥時期)興起,兩人才開始出雙入對。1971年22歲的村上跟陽子決定廝守終生,男方家長並不贊成村上未完成學業就草率邁出人生的下一步。但是陽子的父親意外通融明理,岳父只問了一句:「你愛陽子嗎?」促使同年10月,村上不顧家裡反對在休學一年(後來花了七年才修完大學學分)偕同陽子到區公所註冊結婚,隨後搬去與陽子父親同住。

夫妻倆以白天到唱片行工作,晚上在咖啡館打工營生。三年後在以250萬日幣現金與銀行貸款250萬日幣,在東京西郊國分寺車站南口的地下一樓開設一家以村上寵物為名的爵士咖啡館「Peter Cat」。白天賣咖啡,晚上變酒吧。這段期間,村上一面經營爵士小店觀察云云眾生,一面讀書,把能找到的小說都閱讀完畢。1975年,村上總算以論文〈美國電影中的旅行觀〉拿到大學學位,爵士店的生意也越作越好。1977年搬遷到市中心,店內裝潢將貓的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還有愛貓人雜誌前來專訪。[1]


[編輯] 小說家之路
29歲那年,一場球賽成為改變村上春樹命運的導火線,他在柏克萊大學的一場演講上表示:

“ 「1978年4月,有一天我突然想寫小說。…當天下午我正在看棒球,坐在外野區,一邊喝著啤酒。…我最喜歡的球隊是養樂多隊,當天是和廣島隊比賽。養樂多隊在一局下上場的第一棒是個美國人,大衛·希爾頓(Dave Hilton)。…我記得很清楚他是當年的打擊王,總之,投出的第一球就被他打到左外野,二壘安打。就是那時我起了這個念頭:我可以寫一本小說。」[1] ”

球賽結束後村上就到文具店買了鋼筆和紙,開始創作他的第一部小說《聽風的歌》。每天爵士店打烊之後,村上就在廚房挑燈夜戰一、兩個鐘頭進行小說寫作,但也由於寫作時間有限,間接形成第一本小說句子和章節都很短的特徵。這部小說大約花了村上六個月的時間完成,村上將作品投稿到文學雜誌《群像》的新作家文學競賽初試啼聲,結果一舉贏得1979年的群像新人獎。村上常說,如果當初沒有得獎,後來可能也不會寫小說了。之後村上應出版社之邀,先交出了一些短篇小說、翻譯作品和散文,隔年完成第二部長篇小說《1973年的彈珠玩具》,接續《聽風的歌》,描述主角們後來的遭遇。

1981年,村上夫婦賣掉經營多年的爵士小店,搬到船橋市專心寫作,第三部長篇小說《尋羊冒險記》受村上龍啟發,村上嘗試寫出一部敘事連貫的小說,主要角色仍是前兩部作品裡的「我」和「老鼠」。這段時間村上開始過著規律的寫作生活,有充足的時間集中心力,因此第三部長篇小說句子變長,故事連貫,村上自述在這部小說裡風格有了相當大的轉變。

1985年費時八個月完成之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出版,一舉拿下日本文壇大獎「谷崎潤一郎賞」,為日本二戰後首位青年得獎者。1986年起攜妻子在歐洲旅居三年,期中完成了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銷量排名第一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該作上下冊累積銷量達440萬本,讓村上的知名度在八十年代末達到最高峰,確立「八十年代文學旗手」之地位,並被譽為最能掌握都市人意識自我孤離與失落之作家。《挪威的森林》所帶來的高度關注與成功並未讓他感到愜意與喜悅,促使他打消了之前三年歐洲行返國後的久居日本念頭。追求良好寫作環境的村上於1991年應美國友人的邀約,旅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兼駐校作家,並在翌年擔任該校東方語文學系「日本文學」課程之客座講師(1992)。旅居美國期間開始撰寫長篇小說「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1995年初回到日本居住。

在1995年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發生九個月後,村上春樹鑒於媒體報導多忽略了「個人見證者」於事件經歷的主體性,於隨後約一年期間內參訪千餘位奧姆真理教事件受害者、見證者等其中六十二位。首度嘗試記實報導文學作品《地下鐵事件》一書中對見證者當天的經歷、現場行為反應,以及奧姆事件對價值觀之衝擊進行深刻詳實之記載。一年後的續作《約束的場所》則以平衡首作報導的立場與了解施害者可能動機作為探訪出發,記述親訪八位奧姆真理教信者的長篇記錄。前後兩作均為今日參考查閱<奧姆地下鐵事件>資料中,以報導文學角度探索奧姆事件對日本國民意識衝擊之寶貴作品。

村上春樹生活規律,並以自我每日慢跑訓練、參與各地馬拉松長跑以及喜愛爵士樂、搖滾樂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費茲傑羅而聞名。旅遊足跡遍及歐洲大陸與南美墨西哥、中國蒙古,亦有開車橫跨美國大陸之記錄。旅途記事與旅居隨筆散文詳見於《邊境、近境》、《終於悲哀的外國語》、《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等書。

村上春樹寫作風格深受歐美文化薰陶,亦擅長歐美文學的翻譯。台灣出版的村上作品多由賴明珠翻譯,林少華則擔綱中國大陸近年村上作品出版的大部分譯作,兩位譯者不同的風格均成功地建立村上小說於華語世界之知名度與地位。九十年代起村上過去舊作與新作之英譯版本陸續問世,2003年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英譯本(2005)名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小說類首位;2006年亦獲法蘭茲卡夫卡獎與Frank O』Connor國際短篇小說獎,村上於歐美文壇地位再創新高峰。今日被認為是日本最有希望獲得下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之一。

2006年下半起村上春樹應夏威夷大學之邀擔任客座教授講授文學課程至今,目前也正在籌思一部新的小說。寫出像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的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將是村上小說寫作之路的終極目標。


獲獎經歷
1979年 - 「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文學賞、芥川賞候補 。
1980年 - 「1973年的彈珠玩具」芥川賞候補。
1982年 - 「尋羊冒險記」獲得野間文藝新人賞。
1985年 -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獲得谷崎潤一郎賞。
1996年 - 「發條鳥年代記」獲得讀賣文學賞。
1999年 - 「約束的場所 」獲得桑原武夫學藝賞。
2006年 - 捷克法蘭茲卡夫卡獎、短篇小說選集「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 獲得Frank O』Connor 國際短篇小說獎
2006年 - 「海邊的卡夫卡」獲得World Fantasy Awards。
2007年 - 2006 朝日賞(文學)
2007年 - 第一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逍遙大賞


作品列表

[編輯] 長篇小說
著作年代 中文譯名 日文原名 英文譯名
1979年 聽風的歌 風の歌を聴け Hear the Wind Sing
1980年 1973年的彈珠玩具 1973年のピンボール Pinball, 1973
1982年 尋羊冒險記 羊をめぐる冒険 A Wild Sheep Chase
1985年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世界の終りと
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 Hard-Boiled Wonderland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1987年 挪威的森林 ノルウェイの森 Norwegian Wood
1988年 舞·舞·舞 ダンス・ダンス・ダンス Dance Dance Dance
1992年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國境の南、太陽の西 South of the Border, West of the Sun
1992年-1995年 發條鳥年代記 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 The Wind-Up Bird Chronicle
1999年 人造衛星情人 スプートニクの戀人 Sputnik Sweetheart
2002年 海邊的卡夫卡 海辺のカフカ Kafka on the Shore
2004年 黑夜之後 アフターダーク After Dark


短篇小說集
發表年代 日文名稱 中英譯名 收錄於
1980年 中國行きのスロウ・ボート
Chūgoku-yuki no surou bōto 開往中國的慢船(A Slow Boat to China) 象的消失
貧乏な叔母さんの話
Binbō na obasan no hanashi A 'Poor Aunt' Story 盲柳‧與睡覺的女人
1981年 ニューヨーク炭鉱の悲劇
Nyū Yōku tankō no higeki New York Mining Disaster
スパゲティーの年に
Supagetī no nen ni The Year of Spaghetti
四月のある晴れた朝に100パーセントの女の子に出會うことについて
Shigatsu no aru hareta asa ni 100-paasento no onna no ko ni deau koto ni tsuite 遇見百分之百的女孩
(On Seeing the 100% Perfect Girl One Beautiful April Morning) 象的消失
かいつぶり
Kaitsuburi Dabchick 盲柳‧與睡覺的女人
カンガルー日和
Kangarū-biyori (A Perfect Day for Kangaroos)
カンガルー通信
Kangarū tsūshin The Kangaroo Communique 象的消失
1982年 午後の最後の芝生
Gogo no saigo no shibafu The Last Lawn of the Afternoon
1983年 鏡
Kagami 鏡子
(The Mirror) 盲柳‧與睡覺的女人
とんがり焼の盛衰
Tongari-yaki no seisui The Rise and Fall of Sharpie Cakes

Hotaru 螢火蟲
(Firefly)
納屋を焼く
Naya wo yaku Barn Burning 象的消失
1984年 野球場
Yakyūjō 棒球場
(Crabs) 盲柳‧與睡覺的女人
嘔吐1979
Ōto 1979 Nausea 1979
ハンティング・ナイフ
Hantingu naifu 獵刀
(Hunting Knife)
踴る小人
Odoru kobito 跳舞的矮人
(The Dancing Dwarf) 象的消失
1985年 レーダーホーゼン
Rēdāhōzen Lederhosen
パン屋再襲撃
Panya saishūgeki 麵包店再襲擊
(The Second Bakery Attack)
象の消滅
Zō no shōmetsu 象的消失
(The Elephant Vanishes)
ファミリー・アフェア
Famirī afea 家務事
A Family Affair
1986年 ローマ帝國の崩壊・一八八一年のインディアン蜂起・ヒットラーのポーランド侵入・そして強風世界
Rōma-teikoku no hōkai・1881-nen no indian hōki・Hittorā no pōrando shinnyū・soshite kyōfū sekai 羅馬帝國的瓦解‧一八八一年群起反抗的印地安人‧希特勒入侵波蘭‧以及強風世界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1881 Indian Uprising, Hitler's Invasion of Poland, And The Realm of Raging Winds)
ねじまき鳥と火曜日の女たち
Nejimaki-dori to kayōbi no onnatachi 發條鳥與星期二的女人們
(The Wind-up Bird And Tuesday's Women)
1989年 眠り
Nemuri 眠
(Sleep)
TVピープルの逆襲
TV pīpuru no gyakushū 電視人
(TV People)
飛行機―あるいは彼はいかにして詩を読むようにひとりごとを言ったか
Hikōki-arui wa kare wa ika ni shite shi wo yomu yō ni hitorigoto wo itta ka Aeroplane: Or, How He Talked to Himself as if Reciting Poetry 盲柳‧與睡覺的女人
我らの時代のフォークロア―高度資本主義前史
Warera no jidai no fōkuroa-kōdo shihonshugi zenshi A Folklore for My Generation: A Prehistory of Late-Stage Capitalism
1990年 トニー滝谷
Tonī Takitani 東尼瀧谷
(Tony Takitani)
1991年 沈黙
Chinmoku 沈默
(The Silence) 象的消失
緑色の獣
Midori-iro no kemono 綠色的獸
(The Little Green Monster)
氷男
Kōri otoko 冰男
(The Ice Man) 盲柳‧與睡覺的女人
人喰い貓
Hito-kui neko Man-Eating Cats
1995年 めくらやなぎと、眠る女
Mekurayanagi to, nemuru onna 盲柳‧與睡覺的女人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1996年 七番目の男
Nanabanme no otoko 第七個男人
(The Seventh Man)
1999年 UFOが釧路に降りる
UFO ga kushiro ni oriru UFO in Kushiro after the quake
アイロンのある風景
Airon no aru fūkei Landscape with Flatiron
神の子どもたちはみな踴る
Kami no kodomotachi wa mina odoru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All God's Children Can Dance)
タイランド
Tairando 泰國
(Thailand)
かえるくん、東京を救う
Kaeru-kun, Tōkyō wo sukū Super-Frog Saves Tokyo
2000年 蜂蜜パイ
Hachimitsu pai Honey Pie
2002年 バースデイ・ガール
Bāsudei gāru Birthday Girl 盲柳‧與睡覺的女人
2005年 偶然の旅人
Gūzen no tabibito 偶然的旅人
(Chance Traveller)
ハナレイ・ベイ
Hanarei Bei 哈那雷灣
(Hanalei Bay)
どこであれそれが見つかりそうな場所で
Doko de are sore ga mitsukarisō na basho de 不管是哪裡,只要是能找到那個地方
(Where I'm Likely to Find It)
日々移動する腎臓のかたちをした石
Hibi idō suru jinzō no katachi wo shita ishi 日日移動的腎臟石
(The Kidney-Shaped Stone That Moves Every Day)
品川猿
Shinagawa saru 品川猿
(A Shinagawa Monkey)
2006年 東京奇譚集
東京奇譚集


隨筆
1983 - 象工廠的Happy End(象工場のハッピーエンド)安西水丸/插圖
1984 - 村上朝日堂(村上朝日堂)
1986 -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來(村上朝日堂の逆襲)
1986 - 朗格漢島的午後(ランゲルハンス島の午後)
1987 - 懷念的一九八0年('The Scrap', 懐かしの一九八〇年代)
1987 - 日出國的工廠(日出る國の工場)安西水丸/插圖
1989 - 村上朝日堂 嗨嗬!(村上朝日堂 はいほー!)
1994 - 終究悲哀的外國語(やがて哀しき外國語)
2001 - 村上收音機(村上ラジオ)

[編輯] 旅遊文學
1990 - 遙遠的太鼓/遠方的鼓聲(遠い太鼓)
1990 - 雨天炎天(雨天炎天)
1998 - 邊境·近境(辺境·近境)
2000 -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編輯] 報導文學
1997 - 地下鐵事件(アンダーグラウンド)
1998 - 約束的場所:地下鐵事件Ⅱ(約束された場所で)
2004 - 雪梨!

[編輯] 翻譯
1996 - バビロンに帰る(Babylon Revisited)
1996 - 心臓を貫かれて(Shot In The Heart)
2002 - 誕生日の子どもたち(Children On Their Birthday)
2002 - 英雄を謳うまい(The Complete Works of Raymond)
2003 - キャッチャー?イン?ザ?ライ(The Catcher in the Rye)
2006 - 大亨小傳グレート・ギャツビー(The Great Gatsby)

[編輯] 共同創作作品
1985 - 羊男的聖誕節/佐佐木MAKI 繪圖,村上寫作
1996 -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與河合隼雄共同寫作
1998 - 爵士群像/和田 誠 繪圖,村上寫作
2003 - 爵士群像2/和田 誠 繪圖,村上寫作

[編輯] 作品影劇改編
2004 - 短篇小說〈東尼瀧谷〉由市川隼執導電影版


趣聞
自稱寫小說,僅需要一個明確且具體的開場便有信心將其完美結束。也視眾多作品之間,相對題材的不同與發展方向,為自我寫作能力的淬煉。「就像是運動般,這個月鍛鍊右臂肌肉,下個月鍛鍊大腿肌肉...如此而已。」
爵士樂對村上春樹寫作風格的形塑有極大影響。「若沒有迷醉於音樂,我可能不會成為小說家。」[5]
每日早晨四點起便進行寫作,至上午十點前終止當日的寫作工作。「我沒有一天不寫作。隨筆也好,翻譯也罷。總是要寫些什麼。」
將自我成為日本現代小說大家的原因總結於「天賦」。自認身體內有一股驅使他寫作的本能,這麼一來就不得不去寫。
完成的作品不管是短篇或是長篇、散文隨筆,一旦出版就會盡自己所能加以忘掉來進行新的作品,也不會再翻看。曾有讀者向村上表示對小說作品的肯定,村上卻對自己寫過的該段小說情節毫無印象。


參考資料
^ 1.0 1.1 1.2 1.3 傑·魯賓著,《聽見100%的村上春樹》〈僕的誕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 村上春樹著,《若い読者のための短編小說案內》第10頁,日本:文藝春秋社。
^ 3.0 3.1 3.2 村上春樹著,《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官僚制度的風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 村上春樹著,《終於悲哀的外國語》〈是誰殺死了爵士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 http://chris0701.blogspot.com/2007/07/haruki-murakami-s-essay-on-ny-time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