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伊坂幸太郎《摩登時代》的書名,引自卓別林的經典同名電影。於2007年四月至2008年五月連載於漫畫誌《早安》(所以也有搭配漫畫家花沢健吾的插畫),集結成書後有部分的增刪與修改。全書共分成五十六回,作者伊坂幸太郎說因為是連載,所以每一回都特別意識到起承轉合,也像是五十六篇短篇。故事的時代設定在《魔王》犬養執政後50年,21世紀的中葉(2050~2060左右)。主角為個性溫吞的系統工程師渡邊拓海,主要配角為神祕美艷的妻子佳代子、作家朋友井坂好太郎(與伊坂幸太郎同音)、我行我素的同事前輩五反田、易受驚嚇的同事大石倉之助、虐待專家岡本猛。


某種程度而言,算是《魔王》的接續作,但就算沒讀過《魔王》,並不會影響到閱讀、也能通暢地讀這部作品,視為獨立作品也未嘗不可。《魔王》比較偏向一種半隱喻的寓言,單就故事性來說,並不算特強。相對而言,《摩登時代》就複雜、曲折多了,還融合了謎團的設計。伊坂喜歡在小說中提到小說與電影的「互文」風格仍在,還大膽提出李小龍之子李國豪所主演的《烏鴉》(因槍戰時竟不慎混入實彈,所以李國豪在拍攝此片時身亡)的陰謀論(我還特地找這部電影來看,不過我覺得滿無聊的)、以牽扯到種族對抗的《驛馬車》,闡述著只要改變角度看待,善與惡將被重新定義與詮釋。共鳴最大的,是提到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有中譯),有機會一定會找這部作品來讀讀。


《摩登時代》的就像是《魔王》與《Golden Slumbers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格局擴大版。伊坂幸太郎用他擅寫對話的寫作特質,論述著情報的多面向、何謂真相、勇氣的定義(文字向來給讀者律動感輕盈感的伊坂,竟寫出視而不見也是一種勇氣)、本意可能為善最後卻經常被翻轉成惡的網路系統、國家系統體制的本質。


當然有些論述是舊瓶新裝、也讀過好幾本談國家與權力本質的小說,但整體來說,伊坂幸太郎提出的觀點,對我而言依舊有不小的衝擊性。

他所寫得不是喬治‧歐威爾的《1984》中那股背後的老大哥力量、也不單是卡夫卡《城堡》式的在外圍徒勞地鬼打牆。

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想起宮部美幸的時代小說《孤宿之人》。《孤宿之人》著實是一部奇妙無比的作品,拆成上下兩集,上集相當沉悶,我甚至一度認定是宮部美幸的失手之作。但到了下集,那種壓抑又爆炸性的張力,在堆疊之後開始一層層地釋放,所帶來的騷動感,就像是藉由文字所創造的後搖滾。《孤宿之人》的幕後黑手呼之欲出,卻始終沒有明確現身,但宮部美幸所描寫的體制之惡,會讓讀者感到,那幕後黑手畢竟還是癥結點,即便不是全部,也佔了部分程度。

但《摩登時代》中,伊坂提出的觀點更為「暗黑」。

國家看不見的本體凌駕於所有個人意念之上。歷史上動亂的禍首並不是各時代暴君,而是國家的系統本就如此。也就是說,那些暴君即使看似手握著決定權,充其量還是國家的通道、彰顯其存在的零件。如果說通道這兩個字太抽象,那換成傳達訊息與意念的使者或打手也成立。

就算暴君再強,還是個人。既然是人,不論是自然抑或是人為,都總有覆滅的一天。但如果幕後黑手是沒有實質本體的國家的話,連對抗的可能性都已失卻。

《摩登時代》因為連載的關係,有滿多哈啦跟打屁的地方(簡稱拉賽),多少有點灌水ㄍㄧㄥ字數之嫌,但不失為犀利的精采佳作、更是伊坂幸太郎最可怕的作品。

《摩登時代》:★★★★
推理小說


節錄:
(P.100)在網際網路尚未出現的時代,人們是如何取得知識和情報的呢?沒有所謂的上網搜尋,就只能把所有文獻全部看過一遍再找出需要的東西,想想實在太可怕了。與其花費那麼龐大的勞力找資料,不如自己捏造比較快。於是我開始懷疑,搞不好網際網路問世之前的歷史,全是人為捏造出來的。

(P.110)就像這樣,女人多半對緣分這個字眼多半沒有抵抗力,不管任何事情,只要和緣分扯在一起就對了。

(P.131)要讓人類有所行動,真理與正義感毫無用處,唯有恐懼和利益得失能夠操縱人類。

(P.155)每個人每天都是努力地活著,做著無趣的工作,和人說話聊天什麼的。這些不值得一提的瑣碎事情累積起來,就是生活,就是人生。我說得沒錯吧?但是如果將人的一生簡化,這些日常瑣事就會被省略掉,因為實在是太平凡、太無趣了。於是被簡化的結果,那個人的人生就只留下結婚、離婚、生小孩、換工作之類的重大事件。但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真正重要的,其實是被省略掉的那些日常生活,那裡頭才包含著真正的人生呀!所以說…」
「人生是不能被簡化的。」

(P.212)
「大量製造商品,制定管理機制,追求最高效率。技術及系統化能力不斷進步,造成專業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都只是機械性地完成眼前的工作,卻對作業流程一無所知。如此一來,會造成什麼狀況呢?」

「每個人都成了零件。也就是說,人們會失去想像力與知覺。安德斯是如此斷言的。」

「系統實在太複雜,加上產生的效果太巨大,身處其中的人根本無法想像出全貌。假設某個系統所產生的「巨大效果」是某種殘酷的事,譬如將幾百萬人送進毒氣房殺死,但由於高度分工,執行各個分工的人將無法感受到「良心的苛責」。」

「可是罪魁禍首應該是建立起整個系統的傢伙吧?」

「你是說推動機械化生產的人嗎?這種人成千上萬,你指得出是誰嗎?何況這些建立系統的人也只是零件吧,真正掌握系統的並不是人,而是某種看不見的力量。」

「我指的是提高生產性、增加效率、讓生活可以變得更輕鬆,這一類肉眼看不到的巨大法則力量。好比說呢,聽好嘍,國家唯一的目的是—讓國家本體能長久維持下去,而不是守護國民,也不是促進社會福祉或管理年金。國家的每一個舉動,都是為了讓國家繼續存在;政治家的行動也是同樣的道理。就這層意義來看,國民向國家抱怨『國家都沒有照顧國民的生活』,根本打從一開始就搞錯對象了。」

(P.213~P214)
「譬如國民不能殺人,因為殺人是違法道德的行為,基本上所有人都認同這件事,而且要是殺人就會受到制裁。但卻有例外,就是戰爭和死刑。也就是說,只要是對國家有利的事,只要能延長國家的生命,即使是殺人,也會被合法化。這並不是為了國民,全是為了國家本身。」

「但國家也是會為國民做很多事情的,不是嗎?」

「你想想,要是國民真的生氣了,會發動革命把國家推翻吧?所以為了不惹毛國民,國家在依定程度內,還是會做一些像是為國民著想的表面工夫,說穿了只是為了延長國家壽命罷了。」

「只要能夠創造利益的東西,就會不斷進化;並不是為了人,而是利益。」

「情報與利益能夠推動世界。」

(P.224)除非必要,否則國家不會把重要事情告訴國民的。

(P.238)比美女口中的「沒有人愛我,只有你會對我說喜歡我」還要不可信任。

(P.242)我擁有別人所沒有的能力,所以每個人都想把我搞垮。

(P.248)所謂的國家利益,說得更白點,就是國家高層人士的利益,不是嗎?

(P.280) 「人們根本不在乎情報到底是不是真的,大家在乎的是有不有趣,就算不是真相也無所謂,看起來像真相就行了。即使你跳出來澄清這不是事實,也只是火上加油,因為這個舉動只是讓事態變得更有趣。」

(P.291)「創作者同時擁有自我表現欲及創作欲,但只要捨棄其中的自我表現欲,那麼即使讀者只有一個人也無所謂了。」

(P.321)只要懂得操縱情報,什麼才是真相根本沒人知道。

(P.355)愈是重要的規矩,愈不可能成為法律條文,像是幫助有困難的人這個規矩,就沒有成為律法。

(P.378)系統討厭例外,討厭無法模式化的事物,當然也討厭例外的人。

(P.386~389)
「我的小說無法改變世界。」

「世界本來就不可能被某一個人改變啊。」

「改變世界只是一種比喻,我的意思是,我的小說能夠激勵一大群人採取某種積極行動。」

「不過其實我早就心知肚明了。聽好了,小說是無法推動一大群人做出什麼事的。小說不像音樂,可以讓齊聚一堂的人陷入熱血沸騰的狀態,進而做出某種共同行動。小說的效果和音樂完全不同,小說啊,只能滲透到每個人的體內。小說沒辦法挑起人的行動欲望,只會滲透進體內,然後融解。」

「所以,我改變了想法,只要一個人懂就好。我的小說無法改變世界,但或許,能讓某處的某個人看懂,就夠了。」

「就算被禁止出版或是遭受批判,甚至就算作者本人也死了,作品是燒不掉的。」

(P.408)占卜這種東西,全看個人怎麼解讀。也可說是擴大解釋、望文生義、或是深入分析,隨便你。總之重點是,收到占卜的人覺得它準就會準了。

(P.420)「要讓人生快樂,只需要勇氣、想像力和一丁點的金錢。」(引用卓別林《舞臺生涯》)

(P.460)所謂的真相,總是事後才被拼湊起來。最適合當真相的情節,就是真相。

(P.476~477)國家有時候會以暴力等殘忍的手段向人民宣示自己的存在。國家只有在人民承認其存在時才能存在。人類是健忘的動物。如果國民太過溫厚和平,人民馬上就會忘了國家的存在。
這和領導者或獨裁者的意志無關,而是國家為了宣示自己的存在所引發的現象,只是剛好以領導者或獨裁者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已。

(P.478)每個人的行動都是基於私人利益,進而推動著世界的運轉。

(P.509)我會開槍哦。
我會閃掉呀。

(P.516~517)明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小孩在挨餓,我們還是開心地吃著蛋糕;有人正遭受暴力對待的夜裡,賓館裡得情侶們一樣打得火熱。都是這樣啊,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我們所存在的這個社會太複雜,沒辦法把過錯推到任何一個人頭上。各種欲望、利益得失及人際關係互相牽連扯動,什麼是萬惡之源,沒人說得出來。善惡分明的狀況只存在於虛構的故事裡。」

「但是抱持著這樣的觀念,最後只會得到一個結論。虛無。因為無論做什麼,結論都是一句『就是這麼回事』。即使內心產生恐懼或不安,也找不出原因。像這樣永遠把自己當成系統的一部分,最後只會進入虛無的境界。」

(P.533)
就算人生沒有重大改變、沒發生什麼足以記載在自傳或年表上的大事也無所謂。每一個微不足道的行動與對話,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P.545)聽好了,大部分對某人而言是壞事的事,對另外一個人而言卻是好事哦。善惡對錯,其實很難有定論的。

(P.570) 「我不會為我的國家殺人。我不會為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民主國家、福利國家而殺人。我會因為卡特殺了某某人而殺掉卡特。為了家庭的恩怨殺人,比為了愛國或喜愛哪種經濟體制殺人理由更充分。我愛,我恨,都是我個人的事。」格雷安‧葛林《哈瓦那特派員》(解說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