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宮部美幸跟東野圭吾一樣,在我心目中都是日本小說界裡的「百變寫手」,橫跨本格&社會派推理、江戶歷史民情怪談,甚至跨及到科幻小說的領域。一般來說,談到宮部美幸的社會派小說,不管是題材與篇幅都很「恢弘」的《模仿犯》(2001)是最被率先提到的,而次之的是1993年得到第六屆山本周五郎獎的《火車》與1999年第120屆直木賞受賞作《理由》。而這三部她的社會派小說名作之中,我最喜歡與推崇的就是《理由》。


《理由》故事由曲折離奇地「荒川一家四口命案」開展,這起離起的四人死亡案(三人死於豪宅居所內、一人墜樓),在抽絲剝繭之下,死亡的四人原來並非一家人,而是由原本互不相識、不同背景、不同年紀的人組成的「職業佔住人之家」。而宮部美幸不僅僅只關注錯綜複雜的「法拍屋佔住者死亡案」,筆鋒一轉,她帶我們進入每一位與「命案」有關的家庭紛擾之中…這當中涵蓋發現命案、當初繳不起後續貸款而被法拍、神秘的佔據者、逃亡的買受人、自稱是兇手的親屬&家庭,所有受命案影響、與命案有關的家庭全數入列…宮部美幸藉由細膩地還原了事件清晰輪廓、讓每一個關係者的形象具現 …「荒川一家四口命案」牽引而出的不再只是法律事件,也是在人情糾葛、陰錯陽差之下所造成的…


《理由》除了剖析法拍屋衍生出的社會現象與法律的漏洞之外,也深入探討犯罪者的心態與種類,而不是用單一價值觀就將海蟑螂一網打盡。她也將人性之中的「看好戲」點明,甚至有住戶胡亂提供線索供媒體採訪,如此積極地爭取曝光與介入事件之中,竟是為了日後將命案改編成電視劇。技巧性地穿插了許多事件相關者的訪問,給讀者一種「力求中立的報導文學」的印象,但事實上還是輔以小說的技法去強化它的戲劇性。而宮部美幸三部的社會派名作中,《模仿犯》有著高漲地作家野心與波瀾萬丈地劇情張力,然而故事後半部,似乎已脫離了宮部美幸的掌握之中,收束地稍嫌草率,讓此作差一步就可入經典殿堂。而《火車》題材聚焦明確,故事流轉也堪稱順暢,但筆觸之冷冽,彷彿是在讀一份「融合故事的社會現象報告」。而《理由》或許少了「模仿犯」那樣闐黑瘋狂、也不似「火車」那般過度理性與冷靜,但卻融合了兩部作品之長,遊走在混沌地灰色地帶,卻不落入中庸、理性與感性是一部「溫度」調和得恰到好處的超卓社會派鉅作。

評《理由》:★★★★☆
推理小說



節錄:
(P.100)
在現代啊,鄰居不是可以依靠的,而是必須提高警戒的,最好保持一點排他心理。

(P.117~118)
現代媒體如此發達,一般人只要坐在電視機前三十分鐘,就能獲得數十倍於他一輩子生活所能得到的資訊量。這又產生了一個麻煩,「現實」與「事實」究竟是什麼?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擬真實」?區隔兩者的又是什麼?如果「輸入腦中的資訊」是將「真實體驗」和「傳聞的知識」結合為一,可以說現實和假想現實之間沒有不同,而事實上也有這種傾向。

(P.370)
對任何人來說,隔岸觀火都很有趣。這雖然很醜陋,但卻是事實。

(P.419)
人無法做「看」這個單純的動作,人能夠做的是「觀察」、「貶抑」、「評價」、「瞪」、「凝視」等帶有某種意義的眼球轉動活動,不能單純地「看」。

(P.434)
一旦透過「媒體」這個機能,「真相」就無法傳達,它傳達的只是「看起來像是真相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