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故事將終章擺在前面,一打開書頁馬上就告訴兇手的名字叫蒲生稔,但是其實這個終章是序曲、也是敘述性推理鋪的梗。


我孫子武丸的(兒子女兒都沒有就替我孫子取名字了)《殺戮之病》有三條故事線,分別是兇手犯案的心理與犯案過程交代、母親蒲生雅子對兒子涉案的懷疑、退休警部樋口與被害人妹妹島木薰私底下攜手追查兇手;也因為是敘述性推理,在寫心得的時候,不能透露太多、討論到結局的部分,那麼我就來講講我對這部作品的一些感想與值得注意的面向。


其實我覺得作者寫得最好的,倒不是用白描地方式去寫一些肢解地殘暴畫面,因為說真的如果要論殘暴,現在好萊塢很多電影也是不停「飆血」,何況作者並沒有在書中提到太多的「血」,文字再怎麼官能化,也比不上影像,講得直接一點,絕大多數男性喜歡看A片勝過看過A書也是這道理,A書可能更有想像力,但是關於感官性地傳遞,除非是超一流的小說家,不然視覺一定是勝過文字的。其實《殺戮之病》有個弱點,就是在於其實核心是一個並不複雜地事件,真要說的話推理層面淡、比較偏向心理層面的小說,所以作者必須用敘述性詭計去增加故事複雜度。雖然我沒猜到作者的「重點梗」,正確的說法是根本沒去猜(我看推理有關的小說,習慣被作者引導享受閱讀樂趣,而不是花時間鬥智,我想要好好珍惜腦細胞),不過如果要刻意去推敲的話,只要先前有讀過幾部敘述性詭計的作品,相信猜出來的機率不小,也就是說我並不覺得有那麼大的驚喜。那麼《殺戮之病》還剩下什麼看點呢?母親對於兒子近乎神經質地關心我覺得描寫得不錯,一直提出假設又提出另外一個假設來說服自己,能感受出母親對兒子的關心,但是也有些可怕。這也是很多人青春期的經歷過的,人不分年紀,終究是很難取得一個平衡,所有很多家長不是太縱容就是太緊繃,中庸之道的管教方法平心而論不太可能做到。另外一點則是關於史達克與佛洛伊德所解釋的Thanatos情結的重新詮釋,節錄一小段–「他們認為所有的生物遲早匯回歸無機質,所以內心存在著主動變回無機質傾向」。更白話的講法是,人一方面有強烈求生本能、但是潛意識中又有求死的慾望在默默拉扯,我在愛倫坡的短篇小說裡也有讀到過,大致上是說人有朝毀滅方向前進的慾望。而為了控制求死本能造成自殺的舉動,所以會將這種動能向外推動,也因此有人會產生出諸如虐待他人、被虐地偏執渴望等。本書提出的新解則是想要近距離感受死亡的慾望(有興趣讀得可看本文最下面的節錄),這一部分的闡述相當精闢,去衍生其涵義的話,也等同於去暗示推理小說歷久彌新的魅力,應該是《殺戮之病》給我最大的收穫吧!

評《殺戮之病》:★★☆

節錄:
「對墓場有興趣的孩子、會殺死小蟲的孩子、拿死亡為題材的黑色笑話…幾乎沒有一個小孩對死亡不感興趣。當然,我們可以說小孩只是出於好奇。理解生命的意義,等同於理解死亡的意義。為什麼小孩會出生?自己是怎麼出生的?爺爺跑去哪裡…這些都是大多數小孩想問的問題。
但是,現在的家庭形式越來越趨於核心化,原本的墓地被公寓大樓取代。沒有墓地就沒有昆蟲,孩子們當然也就沒有機會捉蟲,加上公寓大樓又不准養寵物,這些情形導致孩子們與『死亡』隔離。然而另一方面,大眾傳媒卻又處處充斥著『死亡』的題材。例如,在警匪片及時代劇場當中有虛擬的死亡情節,新聞報導經常出現造成當事人死亡的兇殺案及意外事故等等。對孩子們而言,出現在映像管裡的偶像離他們很近又極端遙遠,『死亡』也是一樣。就某方面的意義來說,『死亡』很有可能成為他們憧憬的對象。當媒體傳出當紅偶像藝人自殺的消息以後,孩子們也爭相步上自殺的後塵,這種現象也不算不可思議。姑且不論『死亡』究竟是不是人類的本能之一,但人類對於死亡抱持著憧憬,卻是無庸置疑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