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勞倫斯‧卜洛克的小說我目前僅讀了兩本,已經讓我折服於他的魅力之下。先讀的是「八百萬種死法」,因為喜歡的緣故,打定主意要慢慢把他的小說讀完,所以前幾天讀的第二本是首作「父之罪」。如果單從推理角度切入的話,卜洛克的小說必定不能讓一些推理迷滿意,原因在於情節沒有清楚集中的脈絡、看不到偵探在腦中層層疊疊的推敲、結局也少見驚人的大逆轉。


「密室之王」約翰‧迪克森‧卡爾在他的文章曾經寫過,他心目中好的推理小說該要有的三大要素:fair play、a good plot、and ingenuity(公平遊戲、好的情節、智巧),我並不能認同這說法,卜洛克的小說沒有涵蓋任何一樣,但還是深深吸引我。故事氣氛中有迷惑人心的漩渦,不自覺地就讓我漩了進去,在這之前只有兩個作家給我同樣的體驗,一個叫村上春樹,一個叫卡夫卡,或許前兩位作家還能扯上一點邊,勞倫斯‧卜洛克則是完全獨立,但在氣氛營造瀰漫上我認為這三位作家皆是無比傑出的。卜洛克小說氣氛的動人之處在於低調內斂地蘊含淡淡哀傷,主角史卡德總是不著痕跡地故作堅強,在硬派的行事作風之下,卻偶爾會不經意流露出脆弱面。


有人將故事裡的主角私家偵探史卡德比喻成吟遊詩人,這我同意,至於為什麼像是吟遊詩人呢?在於若是細細地看,會發現史卡德與他要處理的事件處在一種若即若離的緊密度上,他既身在事件裡頭、同時也在事件外頭,他並不是熱血型偵探,接到案子、就懷抱激昂的鬥志,相反的還會以查案蒐集資料的名義自我說服,在街頭漫步、跑到酒吧裡頭喝點酒、找熟悉的女人睡。也就是在故事中,與其說作者目的是想讓讀者看到有條有理的辦案過程、不如說是在看史卡德是怎麼樣在大城市裡頭討生活的。關於偵探如何破案著墨的不多,主要是藉由史卡德的眼去觀察、身體去感知、以他與社會產生的各種聯繫,去顯現社會的縮影。一個追捕嫌犯卻誤殺小女孩、卻因此得到獎章的前警察、私家偵探史卡德,以一顆有些疲憊、殘破的心,樹立在他眼前的,是赤裸地官僚體制(裡面有不少他跟警察的對手戲) 、動盪的治安、難測的人心。聽起來像是社會寫實派嗎?倒也不盡然。故事中也有不似現實的浪漫設計,不為了錢、因好奇而下海的妓女在現實中不是沒有,但比方像寫一手好詩的妓女、為了寫報導文學下海的妓女可就很稀奇了吧!


馬修‧史卡德就像是暗夜裡覆滿灰塵、有歷史的舊路燈,路燈並不能夠照亮整片天空,只能在角落裡透出微弱地光線,那樣的光不像是對夜的控訴、更不是自溺,那是自我原則的聲張,儘管原則可能根本沒有任何人在意,仍然在自己的崗位上做最後的奮鬥。對於黑夜,路燈的光芒彷彿無力的呻吟。對於我,卻是一絲溫暖的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