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英國電影《這就是英國》(This Is England,2006)是導演西恩邁德斯(Shane Meadow)作品,榮獲2006英國獨立製片獎最佳影片、最具潛力新人獎與2006倫敦影展傑出新人獎。

劇情介紹(轉載開眼電影網)︰
八○年代英版惡童日記,導演自傳體代表作。叛逆少年喪父喪志,誤交損友,呼麻泡妞,擦槍走火捲入激越社運,方才恍然乍醒,一夜長大。

叛逆少年喪父喪志,誤交損友,呼麻泡妞,擦槍走火捲入激越社運,方才恍然乍醒,一夜長大。八○年代英版惡童日記,導演自傳體代表作,起用十二歲超齡天才童星,恰如其分反映早熟卻無知的祖國斷代史,勇奪2006年英國獨立製片獎最佳影片、最有潛力新人獎,成功藉搖滾青春挑釁國殤,狠狠煽惑憂傷的力量,幽幽鼓動擁抱的希望。

這是一個關於英國「光頭仔」群體的故事。1983年的英國,正是處於動盪的時期,12歲的叛逆少年沙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到一群「光頭仔」,在和他們大打出手後,沙恩竟也成為了他們的其中一份子。令沙恩意想不到的事,這些人竟然成為他日後最好的朋友,甚至親如一家人,他們一起,在那個灰色的年代裡分享自己的成長和喜怒哀樂。

劇情描述約英國距今約30年前一群「光頭族」,男主角沙恩的父親死於福克蘭群島戰爭、在學校與同學格格不入、鎮日被欺負。原本沙恩跟隨的「溫和派」光頭族頭子伍迪,所做得頂多是終日廝混與破壞空屋,他們的反叛像是一群沒有親情溫暖、在學校不被重視的學生之間的互相取暖,充其量只是想保有一種自認酷帥地姿態。就連沙恩母親不忍沙恩被欺負,都還同意將沙恩交給伍迪照顧。

在剛過完三年半牢獄生活的「激進派」康博出現後,倏地一切變了樣,康博是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者,他認為國家應該建立在驕傲之上,而兩千年來這小小的島國、被趕來企圖瓜分它的人蹂躪和洗劫、英國的本地勞工,讓外來移民者搶了工作機會、而難已生存。正因為他煽動性的演說與領導魅力,讓本來一片和諧的光頭族一分為二,這種分崩劇情不令人意外,不過因為結合了英國80’s時代背景與光頭族文化與生活光譜(年僅12歲沙恩還與口紅是黑色的成年光頭族女孩接吻與交往)、遂因片中的衝突不斷,導演也利用特寫的方式捕捉每個角色臉部的細微變化,使得劇情的張力澎湃;別的不談,光看片中的濃烈復古英國風的美術設計就值得了。

其實如果對照台灣,外籍人士移入也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媒體給這些外籍配偶的小孩定名為新台灣之子(前幾年的數據是每七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是新台灣之子),從以往的社會現象、轉變成現在進行式的常態,要討論的多是教育問題。但英國的歷史與台灣畢竟有所不同,台灣被殖民、迫害、內鬥的血淚斑斑歷史居多,至於英國則是曾經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本來應該是美國的老大哥的,如今則不時被媒體形塑成依附在美國的庇蔭下被摸頭的親戚晚輩。不過就像《這就是英國》的電影情節一樣,極端的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是沒有出口的,防堵外國人移入也無解,除非真的演變成全面的內戰,但又會變成無意義的內耗。所以說結局的失控、破滅,此片也可視為是導演宣揚既然身處同個國家,就不該分種族與國籍、和平共處的警世寓言吧!

《這就是英國》︰★★★★
文藝復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