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更好的世界》(Hævnen,In a Better World,2010)是丹麥新浪潮女導演蘇珊娜畢爾 (Susanne Bier)的作品,是本屆金球獎、奧斯卡的雙料最佳外語片。奧斯卡從2009~2011連續三屆,我都認為最佳外語片的「含金量」,高過所謂的最佳影片。


劇情介紹:(轉載至開眼電影網)
Anton是一個在丹麥鄉村老家及非洲難民營之間通勤的醫師,在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裡,他和家人面對許多衝突,將導致他們在報復與原諒之間難以抉擇。

擁有兩個小孩的Anton和太太Marianne面臨離婚與否的掙扎,同時他們10歲的大兒子Elias在學校飽受霸凌,直到一位從倫敦搬來的新同學Christian挺身保護他,Elias才脫離困境。還無法從喪母之痛走出的Christian,迅速和Elias成為要好的朋友,但當Christian將Elias牽扯入復仇的危險行徑中,他們的友誼也備受考驗。在親人的介入幫助下,他們才有逐漸了解錯綜複雜的人性、情感與痛苦…。


先來引述一段關於導演的話:《更好的世界》是要探討當我們試著要像掌控個人生活一樣的掌控這個社會時,會面臨到的種種界線。它點出了一個議題,究竟我們『先前的』文化素養是否可做為一個更好的世界的典範?還是毫無法治可言的混亂,其實早已潛伏在我們文明的社會之下。在混亂無章的世界裡,我們能否置身事外?還是早已步履蹣跚地走在混亂的邊緣而不自知?這不是一個政治性的電影,而是關於道德和基本人性價值的電影。我想探討父母和孩子,以及脆弱的丹麥社會。讓事物失去控制,暴力突然爆發是很容易的,但有時正派、合乎禮儀的行為舉止對人而言,卻是很難做到,這就是我所想探討的陰暗面主題。電影的主題就應該面對這個易碎的理想社會。


兩個男孩的名字我在這裡分別以E跟C來代表。光是開場不久,我就覺得導演處理得非常有意思。前面E被霸凌的戲碼,讓我誤以為這一部霸凌有關的戲。結果看到C把霸凌的小惡霸海幹,然後C開始跟E變成朋友,C潛藏的好鬥性格逐漸彰顯出來。也就是前頭的E被霸凌與C代替復仇的戲碼,除了解釋了兩人友情因何而萌生,也是一個虛晃一招地幌子與功能性的考量。主要的目的,是引出C因為難以承受喪母之痛、跟著父親的工作不時換學校讀,是個防衛心與對抗意識強烈、性格有些偏差的小孩。從一些乍看之下略帶童稚的對話,也成功區隔出E跟C兩個十歲男童的個性。印象最深的是剛喪母不久的C,主動談及「火葬與土葬」的話題。

C:土葬很噁心。屍體腐爛、滲透到地下水,我想我以後還是火化好了,你呢?

E︰我還沒考慮到這個。


還有一段,是當C的父親Anton因細故被修車工人呼巴掌,C帶著E記下了箱型車上的工作地點與車號。而Anton因不願被兒子冠上懦弱的標籤,於是帶著兩個小孩與C一起到修車廠,為了證明自己一點也不怕這個動不動就想支配別人的焦躁暴徒Lars,而Lars不僅沒有道歉的意思、又狠狠甩了Anton兩個巴掌。Anton後來對自己的兩個小孩與C機會教育,說這個暴徒輸了。因為打在臉上的巴掌一點也不痛、自己一點也不怕他、他動不動就抓狂的模樣就像個白癡。但C這時候冷傲地補了一句:「可我不覺得他覺得自己輸了。」,這句話至關重要,我覺得如果要用喪母之痛,去合理化C後來領著E進行的計劃,說服力還稍嫌不足,但有了這一句話,後面的事件就有明確而不牽強地動機了。

另外很重要的劇情線,就是在Elias的父親、在丹麥老家與非洲之間通勤的國際善心醫生Anton。他是全片最具深度、也是帶出電影真正主命題的角色。當他在非洲貢獻他的專業與愛心時,與老家的妻子卻是陷入瀕臨離婚的危機、對崇拜他的大兒子的第一時間求助,也因心力交瘁而無暇回應。

在非洲有個擁槍自重、會切開孕婦肚子的惡棍頭子「大佬」,有一天一條腿的傷口爬滿了白色的蛆、求助於Anton,表示自己希望能不用截肢、醫好腿。

Anton面對的他人生之中的最艱難的抉擇與窘境,救了等於是在幫助惡棍、等惡棍康復之後肯定會繼續作惡。但若是不救,不單只是保不住自己的命、一票醫療人員跟病患也不可能倖免於難。當他以「不能帶武器與開車進來營地」為要求,答應治療「大佬」時,他的黑人助手醫生驚愕地反對、一票護士瞪著眼睛站得遠遠的、接受過Anton幫助的病人更是難以接受:「他就是切開我懷孕妻子肚子的魔鬼,你怎麼能救他。」

而在一次急救失敗的時候,康復的差不多的大佬,杵著拐杖對醫生說:「你完事了嗎?Omar(他的副手)喜歡一動也不動的東西。」

這時候Anton終於抓狂,把他的兩名副手趕出營地,推倒了大佬,把大佬交給了積壓激憤已久、直接或間接受到大佬荼毒的群眾任意處置。

大佬:你不能這樣,我沒武器,周圍都是我敵人。

Anton:我不管你了,你現在沒病了。


這段劇情真是劇力萬鈞,引導出無比深沉地人性幽微與糾葛難解地矛盾。Anton最後基本的道德良知被挑戰、而終於按捺不住脾氣,這段被拍出來了。但若是捕捉導演欲說而未說的訊息,試著倒推回去想:如果大佬沒有提出想讓手下「跟屍體做」的驚悚要求、壓垮Anton的忍耐極限,等大佬徹底康復之後不是又要繼續凌虐無辜的百姓?當然在當初的情勢之下,Anton必須救助是沒錯。但我想說的是,自古不只忠義難兩全。善念同樣也無法成全很多事,甚至有些時候,不只惡念會成就悲劇。善念同樣也是。繞著不同的路徑,殊途同歸。

導演:「我總是相信希望,相信只要做對的事情,世界就會變得更好,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開始做對的事情。有時候你會感覺快樂的結局是不恰當的,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結局是非常真實的。」,我同意導演的這段話,這部導演以光明感作結,是相當合適、呼應片名的。《更好的世界》演員的演出也個個將情緒控制地不慍不火、不管是明星魅力強,飾演Anton的丹麥影帝Ulrich Thomsen、早在19就拿過丹麥影后,一場電話哭戲哭得真情流露的TRINE DYRHOLM、瑞典男星Mikael Persbrandt層次感精準的戲、甚至是貫穿全片的兩位小童星也十分厲害,沒有沾染匠氣與質地剔透的演出,同樣教人激賞不已。我對丹麥電影一向很有親近感,丹麥電影能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儘管不干我的事,還是覺得與有榮焉,畢竟我最愛的導演,可是丹麥鬼才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啊!

P.S我要找女主角TRINE DYRHOLM以前演出的逗馬(Dogme)宣言經典作品《那一個晚上》(The celebration)來看!

評《更好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