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今天跟建中去看了《切格瓦拉滿天下》,老實說光以紀錄片來說,我也並不覺得它出色,剪接地節奏感卡卡的、讓電影有些死氣沉沉,配樂也只能算是平凡,但因為探討議題明確,看完頗有感觸倒是真的。它講的可以說是有特殊性格的人或概念,難以迴避地共通下場。人生充滿了有形與無形的高牆,沒有人能夠真正跨越,比方老化、死亡、以及牢靠地資本主義。


「本質?Who Cares??」
世界各地年輕人穿著切.格瓦拉的短T與印著他大頭的商品,然而要說起這位超級大帥哥革命家的生平事蹟,大多數人都是一知半解。由攝影師柯達按下地一個快門開始孕育,經歷無版權海報在群眾運動漸漸受到注目、安迪沃荷普普藝術推波助瀾,進入90’s之後,討伐體制樂團在表演時常常會穿著印有切格瓦拉的衣服、掛著旗子,所以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誤以為切格瓦拉是搖滾樂手。電影裡面一位被採訪者說的一席話,讓我在內心點頭如搗蒜,我的記憶力無法把正確的字排列出來,但大意還記得清楚---「如果出現了一種獨特的人、概念,而且能夠引起人們共鳴,像切格瓦拉或是龐克一樣,最後終究會被資本主義給滲入,有錢的商人用來商品化---生產、複製、撈錢,而這份獨特將徹底毀滅」。你可能會說從本質上來看,切格瓦拉本身還是與眾不同的、龐克本身的概念還是迷人的,但重點就在於,大多數的人並不在乎「本質」,在意的是這散發魅力的人或概念能不能與自己產生關聯。思考的是怎麼將帥氣的切.格瓦拉短T搭配得宜,藉此增加自我滿足、異性好感、朋友間的形象。


「由Joe Strummer的例子看資本主義的收編」
我之前看過一部關於龐克經典樂團The Clash的紀錄片,看著紀錄片裡頭樂團的靈魂人物Joe Strummer,就算我不是忠實歌迷,卻一樣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矛盾與掙扎。龐克音樂之所以能捲起狂潮,叛逆的形象或許也是關鍵,但最大的因素我想還是在於唱出了年輕人內心的鬱悶與不平,給人為弱勢發聲的印象。但當樂團走紅,Joe Strummer變成了搖滾巨星,猛然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經被體制收編,成為體制的一部分,而既然是體制的一部分,又如何能名正言順打著反抗體制的大旗?最尷尬的是,他不但不再是弱勢,還站在資本主義的高點,受人崇拜、賺滿荷包的搖滾音樂人又怎麼能代表無權無勢地小老百姓一吐心聲呢?真要說的話,「搖滾巨星」這四個字除了代表資本主義,還涵蓋優越的階級意識,正是「龐克」應該要反對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Joe Strummer最後會把重心回歸到音樂上,畢竟音樂才是他能夠心無旁鶩去試著掌控的部分。切.格瓦拉比較幸運的是,當他被資本主義收編、吞噬時他已死去,起碼他不用眼睜睜看著資本主義了無新意、卻賣得滿堂彩地肥皂劇又一次粉墨登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