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2009台北電影節在6/26(~7/12)開跑了,在官方的Blog也可以看的到許多電影相關從業者、影評人的十大推薦片單,我覺得是挺不錯的企畫。這次的台北電影節自己也會去欣賞好幾部電影,我也憑著個人的喜好與一點點的電影直覺/嗅覺來推薦我心目中的推薦十大,給大家做個參考(p.s數字不代表排名)

1.《好戲開鍘》
「要表演斷頭台的魔術卻沒有經費」,這樣的動機在電影裡又鬧出許多妙趣橫生的事件…光看劇情介紹就很吸引我,而且對墨西哥電影也充滿好奇。

2.《切格瓦拉滿天下》
切格瓦拉往後在歷史上的定位其實是很有意思及想像空間的,我自己也有看過他的相關電影、幾本相關書籍。這個超級帥哥革命家,嚴格說起來在獨立出來後沒打過幾場大勝仗,但是他的影響力與魅力卻延燒全世界,跟他有關的書籍、電影、服飾更是豐富。這部電影的切入角度我很喜歡,主要探討的是切格瓦拉被商業化(帥哥掛掉還是帥…我覺得最離譜的是格瓦拉連遺體照都被神化),讓我瞬間聯想到了龐克音樂,龐克音樂本來都是一些社會底層年輕人在玩的,主張三個和絃完成一首歌、人人都可玩音樂。先不提歌詞內容,在當時音樂編曲日趨精緻複雜的年代,這樣「人人有功練」的音樂創作方式也是十足叛逆的表現。但曾幾何時,龐克成為了一種屬於年輕人的時尚,服飾上的單價不再是人人負擔的起,早已與當初的龐克理念背道而馳了。

3.《在世界轉角遇見愛》
看一些人的試片心得,說這部片賺人熱淚,看電影很難會掉眼淚的我,當然想要「親眼見證」。

4.《沒問題俠客修理世界》
自從看了《芭樂特》之後,對於這種惡整現實社會的諷刺系電影就有蠻高興趣。有時候看著看著甚至會分不清楚,真正Kuso的究竟是電影裡面的真戲謔、還是現實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假正經。

5.《火蜥蜴》
故事描述一個兒童被媽媽帶往嬉皮村,兒童被迫要睜大眼睛看著顧著享樂的成人世界。雖然我喜歡60’s年代好幾位搖滾明星,矛盾的是我對Woodstock沒有感動,嬉皮並非「愛與和平」的花童使者,而是將個人地猙獰欲望、自私面貌給浪漫化,或者說做了一場共同的春夢,春夢也許無限好,但最終遺留下的不是「愛與和平」、而是尷尬地「腥味」。如果嬉皮真的為「愛跟和平」奉獻,那麼1969年Woodstock台下的嬉皮們又到了哪兒去了?

6.《窒息暴戾》
韓國的暴力電影,如《原罪犯》、《殺人回憶》、《追擊者》皆能帶出好萊塢同片型電影不同的面向(所殘留的情緒不是吃完爆米花跟喝完可樂就能消化稀釋完的),有了之前看這幾部片的好經驗,讓我對《窒息暴戾》抱持期待。

7.《搖滾東柏林》
跟音樂有關的電影也是我的偏好,不過不知不覺中又被中譯片名給耍了,因為原本的片名跟搖滾應該扯不上邊吧…

8.《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
這是屬於哈維米克的紀錄片,這部片有個很有趣的真實小故事,導演本來計畫是要對跟同志工作權利害相關的六號法案議題拍攝,卻受到哈維米克人格特質感染,才大改電影主題把焦點放在哈維米克上,如果你/妳看過由西恩潘精湛詮釋、藉此二度拿到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自由大道》,有什麼理由不看本尊的紀錄片?

9.《練習曲》
《海角七號》的狂賣掀起一股國片旋風,但2007年的《練習曲》才是我近幾年來最喜愛的國片(最愛的國片是《魯冰花》,因為實在太感人啦),與侯孝賢長期合作、攝影師出身的導演陳懷恩,拍出了一部台灣在地生活味、脫俗美麗的作品。美到讓人屏息的海景、富含人生哲學的對話、東明相清新自然的演出、獨立樂團光景消逝的「Eyes Contact」,相信有看過的觀眾,想要不喜歡這部電影都難,之前是看dvd,這次大螢幕上映還想再看一次。

10.《不能沒有你》
戴立忍應該可以算是我最喜歡的台灣男演員,電視劇《白色巨塔》的演出,有人說他是台灣版梁朝偉,雖然兩人都是憂鬱型帥哥、也都有很好的內斂演技,但我覺得戴立忍情緒「外放」時的那種有點神經質的張力會讓觀眾看得很過癮(雖然也會有人質疑是否放的太多)、甚至在放鬆的情況下看會被嚇到。《不能沒有你》片名聽起來很像是標準芭樂愛情片,但卻是由他執導的社會寫實題材電影,敘述一個中年男子爭取他與同居女友所生的女兒的撫養權地故事,全片統一由黑白色調表現。本來就偏好社會寫實的題材,加上導演又是自己喜歡的演員,所以一定要相挺一下啦!


2009台北電影節官網:
http://www.taipeiff.org.tw/

2009台北電影節部落格:
http://tiff2009.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