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大亨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是近幾年來最讓我最喜愛的日本電影,這部電影也是日本第一次拿到奧斯卡外語片獎的殊榮(1956年以前,奧斯卡外語片獎項以「榮譽獎」名號頒發非正式競賽項目,有1951年的「羅生門」、1954年的「地獄門」、1955年的「宮本武藏」,但1956年改為正式項目後,日本從未獲獎)。補充一下,前一次日本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2004年山田洋次改編自小說家藤澤周平的作品「黃昏清兵衛」(未拿獎)。


光從角色的設定、題材的選擇上,這部片就讓我激起走進電影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一個中年失業的大提琴師,在報紙徵人版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廣告而前往應徵,誤打誤撞被直接錄用、當上納棺師。劇情並不算複雜,在描述新手納棺師的酸甜苦辣、主角自己對於工作看法的改變、老婆與朋友的從不認同到理解。除了這些較表象的主軸之外,在男主角的過去上加了一些伏筆、生與死之間觀念。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配樂,也緊緊牽引住觀眾的心。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加了許多爆笑的情節,這邊就不破梗了。笑料是這部電影的調味劑,讓電影增色不少,但電影的「食材」,也就是故事或是表達的概念,才是電影餘味之所以持久芳香的重點。英國知名小說家格雷安葛林1991年逝世時,留下的墓誌銘是:「我愛看的是,事物危險的邊緣。誠實的小偷,軟心腸的刺客,疑懼天道的無神論者。」(引用布朗寧的詩句)。我想這段詩句描述了好故事的核心---矛盾與極端性。當沒有了矛盾,一切都會變得理所當然,故事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音樂人跟納棺師兩個工作,乍看之下八竿子打不著,從音樂人--->納棺師更是十足的衝突性,但劇情藉著大提琴的溫潤旋律與死者最後的尊嚴默默交相呼應。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未學過任何樂器的本木雅弘密集苦練了兩個多月的大提琴,就為了要有點樂手的「架式」出來、納棺的步驟也找來專業的納棺師指導,練了一個多月。不只是為了電影去進修學習,催生這部電影的最大推手,也是本木雅弘,在十多年前,本木雅弘參加一場告別式,見到納棺師以嚴謹到近乎神聖的態度,去對待眼前的往生者,家屬固然悲痛,但也被氣氛所感染,能暫時放下沉重的心情與往生者說再見,大大讓他改變了對納棺師的刻板印象,他也付諸行動、向製作人提案建議:「以納棺師的世界做為電影題材如何?」,過程肯定遇到了許多阻礙,因為從提出建議到電影完成整整花了十年的時間。電影架構飽滿完整,若是以橋段去延伸的話,要改編成電視劇相信也綽綽有餘。


至於說到女主角廣末涼子,青少年時期看過廣末涼子的幾部日劇,這幾年就很少再看日劇(木村拓哉主演的或是喜歡小說改編的會看)。幾年下來她經歷了結婚、生子、離婚,那麼多年過去了,她除了臉變肉了點,長相沒什麼變(老實說連演法也是…),雖然不是她的迷,但以前就覺得她很甜美,看到她風采依舊,算是看這部電影的額外收穫吧。(但我猜女性觀眾一定覺得她很做作...)


片中有個橋段,讓我印象深刻。廣末涼子的妻子美香得知丈夫竟然瞞著自己、擔任納棺師的工作,在大悟跟她身體有所接觸的時候,脫口而出「髒死了」。對於死亡,身為人類,很難不抱持的深刻的恐懼,因為很難去聯想「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並沒有宗教的信仰,但如果要我想像什麼是「無」的話?我也無從想像,因為那畢竟超出我的想像力、經驗。也正因為恐懼,人類選擇遺忘、忽略死亡,把死當成不潔的字眼,儘管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死亡。片中也藉著一位大眾浴池老客人、火葬場的執行工作者之口說:「其實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結束,反而是前往下一個旅程的開始,我的工作就像是引領他們前往下一個地點的看守者,在執行最後一道火葬程序的同時,對著亡者說:一路好走!。」。這讓我聯想到了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漫舞」,雖然我是他的影迷,但也不得不老實說「黑暗中漫舞」全片壓抑的氛圍,很難不讓人有「下個旅程還會更糟呀!!」的想法。這部電影是用溫情的方式表達這樣的概念。如果「死」代表另一個「生」,納棺師就像一個交接儀式的執行者。這部電影若真能多少改變社會大眾對於納棺師的觀感,也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是部動人的電影,就連身為硬漢的我,觀影過程中也忘了正在看電影,彷彿被吸入電影之中,數度不受控制的濕紅了眼。但奇怪的是,對於多數人來說是高潮的結局,反而沒有太大的衝擊。因為處理地稍微刻意,就算沒有特別去猜想,但在電影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能抓個八九不離十了。結局其實並不是不好,從某種角度來說,結局的設定是很完美的。但完美的另一面向是什麼?就是「不自然」。現實,是不那麼盡如人意、不那麼精準的。村上春樹在「聽風的歌」寫過:「完美的文章並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絕望並不存在一樣。」。完美的電影或許不存在,但「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已經極度地趨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