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Silence%2F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光影相依/WORDS:無字歪

會來台灣拍攝《沈默》(Silence,2016)是因為李安在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家中談到了在台灣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經驗分享、也造就日後的牽線,光是英文片名Silence,就有雙關的指涉,表面上來看是緘默,但延伸的背後含意,對有信仰的人是「上帝啊!祢為何沉默。」、對於無神論者和懷疑論者則是「如果有上帝,為何沉默?」。

 

《沈默》(小說原著是遠藤周作)實際上的故事背景在日本,從德川幕府的禁教令雷厲風行,西元1633年說起,兩名葡萄牙年輕神父不畏危險,要找到在日本傳教多年,過去備受尊崇、如今「棄教」的費雷拉神父,了解事情真正的來龍去脈。

135.jpg

從一些訪談得知,《沈默》在曾讀過一年神學院的導演內心潛伏已久,始終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題材,但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即使以導演在電影圈的的聲望,要拍一部以宗教為主的電影,畢竟容易引發爭議,資金自然不好籌措,原定的劇本重寫過好幾回、設定的演員也換過幾輪,直到2015年的1月底才在台灣開鏡。

04.jpg

導演之所以堅定要將《沈默》完成,相信跟他過去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個人的推敲,或許他內心投射的對象,是數次被迫做出褻瀆神的動作行為、每一次都尋求神父告解的吉次郎,人們形容吉次郎背棄神、卻又相信神,看似有牴觸,但他卻又是真實的存在,倘若吉次郎不相信神,他根本不用告解、也不會想得到寬恕與平靜,乍看之下跟神父是在光譜的兩端,但何嘗不也像是Rodrigues(以下簡稱R神父)的一種精神上的影子,從R神父開口對他說:「謝謝你一直陪著我。」。便可一窺端倪;有光必有影,影也必須依附著光,R神父從不食人間煙火到落入凡間泥菩薩過江,與吉次郎脫不了關係,毫無疑問,他是片中最充滿「人性」的凡人,沒有井上奉行的專斷獨行、翻譯的笑裡藏刀,縱使有脆弱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也有其良善的一面。就角色定位來講,他更像扮演著挑戰者,挑戰的則是R神父對神的虔誠,在看到一個能在身處險境時好像沒什麼罣礙的棄神、又反覆來告解的凡人,到底該用什麼角度來看待、傳教的信念有否動搖都是考驗。

0104_silence-1-1000x667.jpg

在這部電影有各式各樣的「沈默」,有人為了忠於自己的信仰受威脅也隻字不語;有的表面倒戈但內心角落依然信神(唯有我們的主能裁決的台詞是關鍵句呀!);R神父看著農民命懸一線,淺野忠信飾演的笑面虎翻譯敲邊鼓說:「只是形式而已。」,掙扎萬分卻還是選擇開口表明棄教,他那刻不也如同代表著不語的上帝,就像電影裡的台詞對話:

「他們為神而死。」 

「你錯了,他們是為你而死。」

這部片在奧斯卡入圍一項攝影獎,我很喜歡片中有兩個鏡頭的設計,一個是在木頭監獄裡快速橫移攝影機運動,第一人稱的視角外還有著微妙的隔閡與緊張感;另一個鏡頭是R神父在彎曲著腳躺臥,正好地上有一條線,視覺上像是往一側傾斜的十字架,反映出他極度不安定、陷入懷疑的心理狀態。

 

最後談談演員吧!Andrew Garfield(安德魯加菲)演得情緒很滿、表情也做足,看得出賣力但少了一些餘裕,即使都蓄了落腮鬍,樣子還是滿稚氣的。相較之下,亞當崔佛(Adam Driver)有種四兩撥千金的溫吞與性格(《派特森》才注意到他)反而更得我心;日本演員方面,窪塚洋介有強烈存在感,比較偏放大式的演法卻不顯突兀(直覺想到黑澤明的《亂》),導演果然很熟悉亞洲影壇,是非常成功的選角;尾形一成是戲精,將井上奉行演得怪裡怪氣又深具魅力(有一段肢體像洩了氣的皮球,真是印象深刻),淺野忠信在台灣近期上映的兩部《臨淵而慄》、《沈默》都展現他擅於皮笑肉不笑的招牌印記。

 

2/25閱讀完原著後的心得補充:

《沉默》的小說讀完了,非常喜歡。後面的補充資料,提到1991年遠藤周作就與馬丁·史柯西斯有會晤、當面商討過電影了,在超過25年後的現在,這部電影才得以面世;可以想見即使是世界級的名導,要籌措這樣題材的電影資金是多麼不容易。

篠田正浩導演1971年的電影版,固然作者也掛編劇頭銜之一,整體氣味跟小說有比較大的差異,我覺得比較著重在「壓迫」本身。「壓迫」外表或許各有其面貌,但本質上不會消失、只會「變形」。

相較之下,馬丁·史柯西斯雖是西方的導演,但他的信仰背景、對東方文化的了解、還有多年來對《沈默》文本的鑽研,拍出的電影反倒是更貼近原著的。不是懷疑、不是全然的肯定及否定,更多的是對於信仰的「困惑」。但縱使有再多困惑,還是窮盡畢生之力去詮釋。

《沈默》:★★★★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