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鼓手Whiplash/Damien Chazelle  求道之路/WORDS:無字歪

《進擊的鼓手》(Whiplash,2014)毋寧是近期最生猛帶勁的電影,在影像的剪接鋪排上、在敘事的剽悍力道上皆然,汗水、血水、泥濘,這些本是青春電影的印記,在這部作品都轉化為偏執又迷人的求道之路。

 

WHIPLASH  

 

本片根據30歲的年輕導演高中時擔綱鼓手的經驗編劇,2013年推出短片後、2014年上映超過一百分鐘的長片,入圍奧斯卡五項提名,比較有趣的是,劇本明明不假他人之手、是導演Damien Chazelle的原創、卻因為已經被拍成過短片,所以在奧斯卡入圍的劇本項目,被分派在最佳改編劇本。

maxresdefault  

電影用提及被鼓手拿銅鈸丟過、而刻苦成為頂尖的中音薩克斯風手與咆勃爵士樂先驅的查理帕克,向劇中人跟觀眾提出了問題:如果沒有這一擲,俗稱大鳥的Charlie Parker日後會展翅還是折翼?儘管是假設,但有沒有可能因此而停滯?事實上電影裡的設定,還可以連結到另一個音樂傳奇的傳說—畢生僅錄製了29首歌曲、Delta Blues的始祖的Robert Johnson—「在密西西比的十字路口與惡魔交換了靈魂。」

still-of-j-k-simmons-in-whiplash-2014-large-picture  

《進擊的鼓手》沒有《阿瑪迪斯》的同輩嫉恨,而是扭曲的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薛佛音樂學院爵士工作室的嚴師佛列契,其實某種程度便是惡魔的化身,身為想要贏得鼓手正選的安德魯,必須把自己的身心靈奉獻出來(沒有朋友、與自己心儀的女孩切割、與其他鼓手競爭),才有機會被打磨成最佳的爵士樂鼓手;佛列契壓根不是什麼春風化雨的伯樂,他所做的只是在大海撈針,不,是大海撈「珍」,藉由魔鬼般非常人的教育方式、找出貨真價實的珍珠。佛列契的教育宗旨是藉由不斷地刺激、讓學生們超越別人的預期;就像Good job是他無法言說的「佛地魔」,只因為幹得好也代表「夠好了」、那將會成為阻礙進步的力量;他的學生自殺,強悍如他亦流下了眼淚、破例開金口美言稱讚,然而那淚水所代表的或許不是基於惜才的悲愴、隱而未宣的意義是「你終究不是天才呀!怎麼才這樣就停止腳步了呢!」的慨然。

 

最後一場的高潮戲,鏡頭在師徒兩人間快速橫移,營造出一種張力脹滿的對峙感,從技術上來說在這麼出力的情況下應該反而對速度有所妨礙,但就視覺與聽覺上來說是的,比電影裡的千軍萬馬都還要來得劇力萬鈞。

《進擊的鼓手》:★★★★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