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Stories We Tell/莎拉波莉Sarah Polley   愛的格局/WORDS:無字歪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Stories We Tell,2012),是演而優則導的莎拉波莉(Sarah Polley)錄片,不諱言縱使我看過她演出過的電影(但還真的沒什麼印象),卻被本作全然征服,毋寧是繼《尋找甜秘客》後,心弦最為之震盪的紀錄片,這兩部作品的共通點是利用巧妙的剪接手法,呈現有如類劇情片的魔幻寫實感質地,極其引人入勝。

莎拉波莉的母親黛安是當年頗富盛名舞台劇演員,與同業丈夫的感情教人欣羨。周遭親友對她的印象就是熱情與具感染力、藏不住當下想說的話,42歲之時,曾猶豫要不要當高齡產婦的她生下莎拉波莉…在十一年後,黛安死於癌症,兄長間關於莎拉身世的餐桌笑話發酵,而潛伏於黛安看似無憂無慮笑容下的秘密亦隨之撥雲見日…

Stories-We-Tell  
 (底下有劇透)
黛安因舞台上邁克爾舞台表演的激情四射與領導風範而愛上他,丈夫卻說這跟私底下自己完全不同(私下不苟言笑的他甚至還會跟蒼蠅對話),有時候愛情就是如此的諷刺,愛上的毋寧是種幻想。莎拉波莉說:「每個親朋好友所述說的,故事大體相同,卻有著大大小小細節上的差異,我對大家不同的敘述生活的方式很感興趣。事實就是如此,過去發生的真實,都很易逝,最後裡面就會有偏差與虛構。」之所以導演要透過過去留下的母親影像、藉由圍繞在周遭的親友們的回憶,重塑母親的形象,正是因為回憶往往是不精確、甚至是可以變造的,亦即百分之百的真相是不存在的,因真相只存在於當下,唯有憑眾人之力的全局觀點,才能真正的接近真相。
stories-we-tell04  
情深意重的《莎拉波莉家庭詩篇》,給我最多省思的是即使同樣是愛,愛的格局卻能大不相同。

莎拉波莉的製作人生哈利之所以本來執拗地企盼成為故事的「一言堂」—「遇見黛安、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有了女兒、重遇女兒」,美其名是擔心人人有話說會導致無法深入探討並讓真相猶如浮光掠影,歸根結底是想將三十多年前的羅曼史的掌控權、專利權獨攬在手,繼而用分享無價之寶收藏的心情將之公諸於世,這著實是一種霸道與雄性充滿領域性意味的佔有之愛。


邁克爾:「我是妳的父親嗎?似乎變得不是很重要了,我想對妳來說要的多,不要為我感到難過,如果要有什麼難過那也是哈利的。她愛過黛安卻失去了她,又錯過自己孩子莎拉的童年生活。我是個非常幸運的人,當然我最幸運的時刻之一,要感謝哈利愛過黛安,因為她們的愛才有今天的莎拉。如果她的父親是我,她會是完全不同的人,她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但她絕對不會是今日的莎拉,我愛的這個莎拉。」,看到紀錄片末段,才赫然發現黛安與邁克爾固然一動一靜,個性乍看截然不同,卻有著堅若磐石的共通點:對於愛的無私。遵循自由意志的黛安第一段婚姻結束後,由於再嫁使得她首開加拿大先例:喪失兩個孩子的監護權(只能一個月見一次),而甘願放棄和哈利焦灼的愛、選擇捨棄個人回到丈夫與孩子身邊。而邁克爾則是能拋開被戴綠帽的男性自尊、接受命運的捉弄回過頭來感念妻子的婚外情的結晶,成就了自己最愛的女兒。這怎麼能不教人動容呢?
Diane Polley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