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在去年夏天/Saranyoo Jiralak  三位導演接力搞鬼/WORDS:無字歪

泰國鬼片《我死在去年夏天》匠心獨具之處在於找三名導演來拍攝劇本的不同段落,有別於傳統的三幕劇,這讓電影的調性產生刻意為之的違和感。

 

老實說我本身是對鬼片免疫的人(就連突如其來的飆高音效都不會抖一下!Why?好歹以前也是搖滾樂團的主唱),所以很難客觀的界定本片的驚嚇指數。

201310171642556232614  

第一段的校花喬伊之死變成行李箱的陰魂不散的厲鬼,充其量是一個楔子,也是嚇人技法的展現,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是廣告導演操刀,故事的切入太過單刀直入,縱使鬼片是氛圍至上,但對角色有一定認識或投射之下渲染力道才會彰顯,多點鋪陳應該會更能玩味與投入。第二段的故事就是校園藉由喬伊同學小敏在「後喬伊時代」,這讓想到我的愛片《刺殺傑西》的主題:「to be like me」還是「to be me」﹖固然只有一字之差,箇中含意卻有微妙的差異。當一個典範樹立,在怎麼努力似乎都只能存活在其偌大的影子之下,這段看得還算津津有味,主要是美女賞心悅目,「起肖的美女」就更有看點。三段則換成喬伊的弟弟「阿頂」視角,除了補敘前兩段的疑點外,探討完美主義母親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宛若分水嶺般又跳脫成另一種電影調性。

 

過往對泰國鬼片的印象就是極盡殘虐之能事,綜觀《我死在去年夏天》是部帶有實驗色彩的青春系泰國鬼片,雖然我對靈異免疫,但前面的椅子冷不防猛震倒是有小小的嚇到我咧…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我死在去年夏天 Last Summer
    全站熱搜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