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外爸爸/是枝裕和  千言萬語訴諸物件/WORDS:無字歪

是枝裕和以第九部長片《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2013)榮獲坎城金棕櫚獎評審團獎,在上映前就一直讓我翹首以待。或許女性的母性來自於天生與十個月孕育的過程,電影則是背景建構在父權社會根深蒂固的日本,影片的緣起,出自於導演身為人父的自我投射與審視關於父親這角色所代表的意義與爬梳內心的困惑。

 

野野宮良多是個不苟言笑的白領菁英,沒有太多閒暇時間陪伴妻兒,六歲的兒子慶多學鋼琴、被打扮得像個小貴族,不難看出良多望子成龍的企盼。來自一通醫院的「孩子弄錯」的電話如晴天霹靂,對於齋木夫婦家庭來說亦是如此。齋木是水電行的老闆,與妻子投注相當多的心力在陪伴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們打成一片,也造就大兒子琉晴古靈精怪的脾性。兩個家庭從「假日交換孩子一天」的協議開始,究竟六年朝夕相處的情感與血濃於水的血緣孰輕孰重、是無可取代的羈絆呢?

f41777ebb6cde0409dadeb0eedabbabc   

是枝裕和的電影往往在恬淡透明氣息的影像中,承載殘酷難以直視的人性幽微(一如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Nobody knows ),不刻意煽情渲染卻蘊藏揪心的深長餘韻(一些為之莞爾的細節也不會流於沉悶)。《我的意外爸爸》故事之所以能成立,是由一個護士的惡意開始,但這畢竟是部親情電影、而非人性驚悚作,只是不由得這麼想,倘若是給日本異色名導的園子溫來拍,恐怕聚焦點會截然不同、宛若人間煉獄的光景。言歸正傳,本片固然是影展得獎片,但非常好消化、亦不見曲高和寡的賣弄感。日本小說名家村上春樹的小說的代表標誌是「父親的缺位」,本片的父親非但沒有缺位,而是潛移默化的透過父親來形塑自我,說是導演探究與摸索身為父親一角的自我定位也不為過。
138240557854   

本片中導演用了許多物件來連結電影裡角色的冀求(甚至包括福山雅治房間從未彈上一曲的木吉他)。舉凡相機一張張照片無聲勝有聲的父子情、鋼琴的父子潛意識(兒子勉強練以博父親歡心,父親藉由兒子練琴來自我滿足)云云;也擅用對比性,無論是兩組家庭的社經地位和日常相處文化、兩個小男主角的性格差異(一個圓睜著無辜的萌大眼、一個口頭禪OMG)、在窗明几淨但無生命力的菁英公寓放上野外的帳篷,與其說是情調,不然說顯得格外的嘲諷,猶如被禁錮在五星級的牢籠。


《我的意外爸爸》:★★★★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文藝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